继电视剧《双面胶》《王贵与安娜》之后,六六与滕华涛合作的第三部电视剧《蜗居》近期在北京电视台和上海东方卫视上映,收视不俗,更是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大家褒贬不一。对于这部作品,如何冷静地分析点评,本报特请了三位专家一起来作艺术上的探讨,以期待编导者能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反映普通生活
记者:《蜗居》能引发大家如此大的关注,应该并不是单纯的炒作可以达到的,与电视剧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张德祥:远离大众生活的作品,大众对它可以关心也可以不关心,而《蜗居》恰恰是一部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生活状态的作品。观众渴望看到反映现实的作品,这是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要求。《蜗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购房难的问题。现在很多电视剧讲远古神话、讲帝王等,发挥了电视剧的史传功能,但是比这个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电视剧要反映现实,失去了反映现实的功能,这门艺术就要进博物馆了。
作品在叙事上很有节奏感,在讲故事中很好地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用情感、利益、性格、观念的冲突推动着情节向前走。演员在角色塑造上也符合人物的身份。
邵奇:《蜗居》首先设置了四类人物:一是像小贝这样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租房族,一是像郭海萍夫妇那样为房子打拼的白领,一是站在社会中上层的宋思明夫妇,一是社会底层的拆迁户。这样的设置能天然地吸引不同社会阶层的观众来观看。
它能吸引观众追着看还在于编剧六六一贯的优长,把人物放到极端的矛盾冲突中去写人写事,对细节和人物的心态把握得很好,写出了大家的心声。2002年之后,上海的房价开始猛涨,这是“80后”的年轻人孤身闯上海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像海萍在提到住在自己楼下的男男女女时说:“我是和他们不一样的。”六六将这些人物的心态表现得特别真实。
赵晖:《蜗居》看似是一个围绕“房子”而展开的故事,但是,其所承载的内容远远不止买房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两难困境”的叙事,在这部剧中,涉及房子困境、择业困境、婚姻困境、中年困境、情感困境、金钱困境等等。这些困境无不带有选择性的困顿,无论是海萍还是海藻乃至邻居大婶,无论是苏淳还是小贝乃至宋思明、陈老板等等,他们无不面临着人生中的两难困境,“做还是不做”“接受亦或放弃”永远是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而驱动这把利剑旋转的却是人的贪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