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什么,世事何曾哭得转;死也好,人生哪有死之安。”
这是朱夫子为自己写的一副挽联,写作时间是今年清明节。
两个多月后,6月8日,这副挽联挂在他的灵堂前。,享年86岁。
他留下了岳阳平江县南江镇五角村五峰私塾。石头门框还在,低矮宅子还在,只是没有了诗文吟唱,没有了翰墨清香。
中国最原始的启蒙教育方式,或已被朱夫子带走。
实习生孟婉 本报记者曾鹏辉 岳阳报道
朱执中先生。 图/记者朱辉峰
五峰私塾门前,朱先生和弟子的合影。图/秦军校
最后的“夫子”
朱夫子,本名朱执中,“夫子”是乡人对他的尊称。
乡人说,朱夫子是南江镇的一张名片。但京城赶来的记者们都说,朱夫子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6月8日,朱夫子去世当天,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的弟子,都赶到平江,在先生灵前跪泣。
“葬礼很隆重,弟子们跪在地上,白了一片,个个悲痛万分。说他是名片,这话一点都不假。”朱夫子的堂弟、五角村原村支书朱荷尧说。
朱夫子的儿子早已在岳阳城区安家。先前,儿子想接老人进城,但老人舍不得那个私塾,离不开那个天人合一的村居环境,一直没有同意去。
后来,朱夫子老了,生活起居由侄儿朱日华照顾。朱日华说,老人每天两餐,喜吃青菜,早上11时起床,吟诗、写字、散步三者不可缺。
今年清明节,朱夫子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哭什么,世事何曾哭得转;死也好,人生哪有死之安。他交代家人,一定要用这副挽联。
6月12日,朱夫子的儿子及10多位弟子,正在清理遗物,大都是繁体竖排古书、字画、笔墨。这是老人执教70余年留下的家产。
文言、戒尺……
23岁的欧阳满意,曾是朱夫子的学生。他接受了两年私塾教育。
“他总是戴着一顶帽子,架着一副眼镜。冷的时候,穿袄子,系围巾;到了夏天,就是一身素色长衫。永远是一副质朴考究的学者风范。”欧阳满意回忆。
跟朱夫子读私塾,初学者的课本是《幼学琼林》。这是一本集合天文、地理等各项知识的古代百科全书。学完《幼学琼林》,朱夫子才会教学生学习“四书五经”、《诗经》等。
背书、练字、对对联、写文章、练珠算,这都是五峰私塾的“必修课”。
欧阳满意回忆起上课时的情景:一张朱漆桌,先生与弟子们坐在一起,对照课本教大家学问。上课结束后,先生会把弟子们叫过来,一起作赋吟唱。每年清明、重阳等日子,先生会带弟子去登高,之后布置作业,用文言文的方式写游记。
朱夫子教学非常严厉。“只要弟子不认真,或是背不全古文,他都要实施体罚。很多弟子都挨过他的戒尺。不过,力度不大,纯属警示告诫。”欧阳满意说。
在朱夫子的威严下,弟子大多学有所成。
朱荷尧给记者读了一名顽童写的诗歌《秋夜读书乐》:秋夜轻风吹,读书好月色,高山流水响,朗朗到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