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分集剧情介绍(1-10集)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分集剧情介绍(11-20集)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分集剧情介绍(21-30集)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分集剧情介绍(31-40集)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分集剧情介绍(41-50集)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分集剧情介绍(51-59集)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分集剧情介绍(大结局)
第五十一集
朱棣承认,本想喘口气,歇一歇,享享清福,显显风光。没想到让徐妙锦撒了一脸沙子,让姚广孝踢了一脚,让郑和带来的两个维尼斯人惊了好梦。朱棣向郑和交代,准备带船队再次起航。他想弄清海外有多少物品可以为我所用;外夷有多少优长能供我取舍。
普天同庆到了第七天,朱棣为自己准备了一份寿礼:他让王忠宣读了《罪己昭》。朱棣告诉大家,朕认定下西洋这条路能够强国富民,前面就是刀山火海,也要一往无前。
皇宫剩下朱棣与王忠,皇上问贴心太监,你历经三朝,伺候过朱家三代,说句真心话,朕和朱允炆比到底有何区别?王忠说,朱允炆是一个好人,但他不是一个好皇上,因他不能强国富民。
朱高炽启奏父皇,想回南京帮郑和做些事情,好让船队尽快出航。可他一到南京,便为海外货栈广招人手,而且下令撒换船队原有人员。郑和对此琢磨不透。
吴宣拉拢众将军在一起喝酒,以汉王的名义当众奖赏,制造矛盾,以图东山再起。
第五十二集
朱棣了解到郑和即将起航,坚持要来南京送行。他到郑和家吃饭,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感觉普通人比自己有福气。
太子招募的水手和船队的旧属发生火拼,死伤情况不明。郑和觉得有人想趁船队出使西洋,做自己的文章。他向皇上建议,用大明船队的水手作为主体,再雇佣当地人士,参与管理货栈。既可节省人力粮饷,还可以取信海外诸国。
朱棣的到来,使船队比原定时间早一个月出航。但郑和出发时没有再见到皇上一眼,带着惆怅踏上了远航之路。
抱病在身的朱棣,刚送走船队,又为漠北的事犯难了。鞑靼阿鲁台部,兵临边城已半月有余。
朱棣命夏原吉准备三十万兵马的用度,限于二十日内完成。朱能拜见皇上,愿亲率十万兵马北征! 朱棣笑着对他说,你老了,朕也老了。
徐妙锦去乐安州找了朱高煦,试探他对北征的态度。又到南京见太子,要他提出让朱高煦替父皇北征。朱高炽搪塞说,一切听父皇的。
大明船队到了满剌加、旧港等地,受到热烈欢迎,贸易获得成功。锡兰国亚烈等人,与大明使节签订协约,愿大明与这些国家的友谊长存。
朱能连夜进宫,只为了给皇上讲一个笑话。
第五十三集
此次,朱能提出告老还乡,辞官归隐。朱棣却要他居中都督府,执掌兵权。
听说皇上又要亲征漠北,朝中一片反对。朱棣了解到这回还是夏原吉挑头,就下令把他关起来。
朱棣到狱中看望夏原吉,让他明白这才是真保护他。
临行前,朱棣请妙锦在自己北征期间,帮他约束两个不孝之子。
夏原吉在狱中告诉太子,臣在监狱,殿下监国,都是在为皇上分忧啊。皇上就是希望臣子们能止步于结盟和党争。
眼下,吴宣和汉王两人均已失势,他俩却在想法子扭转逆势,手中惟一的牌就是大明船队!
郑和在莫干岛建立了货栈,使它为征服大洋,起到关键的补给保障作用。 然后,船队直插东非海岸。
朱瞻基问皇爷爷,皇叔是一员猛将!此次北征为何不让他来助一臂之力。朱棣说,我老了,你尚年轻,万一大权旁落就会生变。
朱高煦在乐安州继续练兵。有人来报,太子突然南下,正朝乐安州进发!
朱高炽看到这黄河故道里的风沙,把汉王殿下快给吹成个农夫了!便劝弟弟设法回京城,高煦没有吭声。
何公公的到来,让郑和得知原本抱病亲征的皇上,这会病得更重了。郑和觉得如果不见皇上最后一面,将会抱恨终生!他决定让船队立刻返航。
第五十四集
回航途中,王景弘看见郑和在写开辟海域疏,才明白郑和这段时间关着门不见人的原因。郑和把自己写的内容讲给王景弘听,如果他同意,可以联名上奏,王景弘却不敢签字。
为坚守莫干岛,郑和动员部分官兵长住下去。有些人还在犹豫,宋天第一个响应,在他的影响下,报名的官兵很踊跃。
漠北的夜晚刮着寒风,朱瞻基告诉皇爷爷,多亏郑和送来的番药,起了大作用。此次北征,没有找到阿鲁台的主力,朱瞻基准备率铁骑深入沙漠。朱棣却说,自古王者制匪夷之患,驱之而已,从不穷追。
徐妙锦冒着风寒来到大营,把真相告诉皇上。朱棣担心太子会否把永乐新政给毁掉!
听说皇上突然下旨,放汉王出山东,回京替皇后娘娘守灵。朱高炽又惊又怕,感到真是天意难测。夏原吉道明,皇上是在考他。
吴宣与众将请汉王喝酒。众人表示愿追随殿下,再图大业。
裘广德告诉太子,自己拼着性命说出这些情况,就是希望殿下早作应对。现在,京城里已经风声鹤唳,汉王的声势实在太大,超出了人们的想像。
船队返航到了刘家港码头,郑和感觉到有点怪,原来是封海了!监国太子指责郑和违规越制,擅自归航,轻慢国事,有负圣恩。下令立即裁撤所有官职,待圣上归朝之后再作处置。
宋莲芯问郑和,天儿怎么没有回来?郑和告诉她,宋天留守在莫干岛了。
重病在身的朱棣听说郑和率船队突然回到南京,被太子软禁了起来,这让朱棣病上加气,一时不省人事。
裘广德想尽办法,要让水手们揭发郑和,可大伙全都为自己的统帅说好话,怎么也没拿到郑和谋反的证据。但听说郑和写了一份《开辟海域疏》,他认为可以拿这个做由头,把郑和图谋海外的罪做实,顺着这根藤再去摸汉王这个瓜。
王景弘来看望郑和,被老友误解是搞阳一套阴一套,见风使舵,王景弘不明白郑和的意思,待郑和挑明了原因,王景弘断定是身边的锦衣卫干的。
第五十五集
朱高炽告诉裘广德,到该收网的时候了,要把总账全都算一算。
朱高煦问柳如明到底是什么人?柳如明坦然告诉他,我本是个读书人,幸得皇上恩宠,不仅免去了当年犯下的“荒唐之过”,还被委以重任。朱高煦这才明白,这些年所有的事,都是这个手下捅到皇上那去的。柳如明临死前,提醒汉王千万不要惹得天怒人怨,不要让皇上老年丧子。
鞑靼部的知院阿失帖木儿、古纳台等人,率领妻儿和三万部众前来归降!现于十里外扎下大营,听候皇上召见。朱棣虽病情很重,仍想亲自去安抚。归顺的人见皇上如此诚意,向着大草原发誓,从今往后甘愿与大明真心通好,永不反叛。
朱瞻基通过这次跟着皇爷爷领悟了许多道理。朱棣以为五征漠北,用去了大半个国库,还死伤了不少生灵,可郑和仅率两百多条海船,就结交了近四十个番邦友邻,这才是功德无量的壮举!朱瞻基却说皇爷爷过于自谦,郑和下西洋,首先得益于皇爷爷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
王景弘告诉郑和,咱们得沉住气!等皇上回来就好了。可是,皇上什么时候能回来,郑和对此不免忧心重重。
夜里,朱棣让王忠陪他说说心里话。王忠的确有句话要告诉皇上,他伺候皇上二十二年了,从第一天起,就想要皇上的命。可在皇上身边待了多年,朝夕相伴,亲眼目睹了太多的事情,算是真正折服了。
朱瞻基不知为何有蒙元人马尾随跟来,人数不下十万!他已命将士们做好准备,才来请皇爷爷下旨,全歼来敌!
朱棣让探子弄清情况再说。过了一会,有人来再报,主帅只带随从几人,前往我军大营。原来是阿里不花之子前来接驾。朱棣抱病坐在马上。小阿里不花说,陛下来到草原,就是蒙古人尊贵的客人。我们本应提早赶来,以奶茶、美酒接驾,不想为阿鲁台所困,直到今天才得以一睹天颜。
朱棣告诉朱瞻基,朕的国策可能会被人偷偷改换;你的皇叔一心只为自己,眼睛只盯着大位,他则会铤而走险。说穿了,他们就是为了争权。朕把你从小带着,就是为了防备这一天。有朝一日你君临天下,一定要做个敞开门户的皇帝。
明永乐二十二年秋八月,朱棣在第五次亲征漠北,班师回朝的路上,病逝于榆木川,死后葬于北京天寿山长陵。
第五十六集
皇上走了,谁还会让再下洋?郑和像疯了一样。
宁王也十分悲痛地哭喊四哥,如果有来世,他真想一切从头再来!
储君朱高炽即位,年号洪熙。以永乐二十二年为洪熙元年。
朱高炽初登大宝,裘广德冒死奏请皇上,恢复太祖洪武朝律例,彻底闭关禁海,罢黜巡洋,永不复议!朱高炽同意了,其间,他问夏公为何一言不发?在他眼里,夏原吉一直是不计安危,反对下西洋的第一人。
夏原吉推托说,皇上今天的话,老臣听不懂,皇上的国策老臣也看不清。臣老了,恳请皇上恩准老臣辞官归隐。
徐妙锦责问新皇,刚一登基,为何就公然改变国策,废弃利国利民的巡洋伟业?王忠则更把死亡丢在一旁,说先帝尸骨未寒,英灵不远,有人竟敢违背先帝的遗愿,罢黜大航海,真是天下第一大逆子!
朱高炽问朱瞻基,先帝临终前说了些什么?朱瞻基不肯告诉他,只说皇爷爷问起过郑和,朱高炽认为那不过是顺嘴一说。
朱高炽要吴宣督率一千兵马,突击裁撤莫干岛等全部海外货栈!
朱高煦告诉吴宣,你以为自己卖身求荣,就会平安无事,朱高炽不会给你好果子吃。他不发圣旨,让你出海捣乱,是为了让你承担罪责!
吴宣准备此行可借裁撤货栈之机,秘密替换心腹官兵,勘查海外要地,兵不血刃就可控制海上的力量和航运命脉!汉王若选择时机,举兵起事。成,则可入住紫禁城,败,则可以退守到海外去,占地为王!这样一来,郑和多年经营的心血,就将化作汉王海外立国的基石。
朱瞻基告诉徐妙锦,这些天自己同样倍受煎熬。但只要瞻基在,先帝的海船必将重归大海!
吴宣带着兵马,上了莫干岛,引起宋天的警觉。吴宣把来意说完,就赐酒给各位官军。宋天不喝,吴宣认为他抗旨。这时喝了酒的水手已经倒下了,顿时引起双方争斗。
第五十七集
宋天让刘正龙划船逃走,自己把吴宣的官军引到山顶断崖边,最终纵身跳海。吴宣认为大功告成,就回朝复命了。
刘正龙回来后找到宋莲芯与郑和,把莫干岛发生的一切告诉他们,郑和悔恨不已,却又万般无奈。
郑和觉得自己有负圣恩,愧对莲芯姐和宋天,正准备自刎,被赶来的徐妙锦制止了。她告诉郑和,正因为先帝的夙愿未了,你我就都没有权利沉湎于一己之怨。郑和明白了,自己是能把大航海进行下去的惟一希望,无论如何都没有资格断送生命。
新皇上废除巡洋国策,生怕难以服众,还给汉王起兵以口实。所以,无论怎样都要把下海巡洋的危害做实,让天下人无话可说。他在奸臣裘广德的挑唆下,已经想好找一顶帽子,硬戴在郑和头上。
三堂会审,这些罪名却被郑和批驳得体无完肤。裘广德等无奈拿出《航海日志》《开辟海域疏》还有《航海图》,准备付之一炬。
恼羞成怒的朱高炽见郑和不认罪,继续威逼他。夏原吉闻讯郑和在绝食,赶来狱中看望,劝他保重身体。郑和坚定地告诉他,舍命易;认罪难!
夏原吉记得皇上说过,牢房是个难得清净的地方,可以养养身子,想想事儿,将来厚积薄发,一飞冲天。他开导郑和去向洪熙皇帝悔罪,代君受过,替主蒙冤!
第五十八集
郑和为了心中的先帝,为了保住几百艘大明的宝船和三万名航海精英,还是来到朱高炽面前,违心承认下西洋是自己一人的过错,请皇上治罪!这可让朱高炽有了面子,他看到郑和一片忠心,便命郑和任南京守备兼大报恩寺督造之职。但从此不能再对巡洋心存侥幸,想入非非。
郑和正在用海图指导原来的属下怎么航行,却被锦衣卫发现并要搜查,就在这时徐妙锦赶来解了围。吴宣来看郑和,假惺惺地希望他早日把海图修补完成。
朱高炽见吴宣与郑和有往来,就让锦衣卫盯住这两人,一定得找到他们藏东西的地方。
公元1425年,继位仅十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病逝。朱瞻基继位为帝,昭告天下,一切国策均沿袭永乐旧制。
夏原吉上朝表白,自己已到了耄耋之年。这一辈子精于计算可目光短浅,反对了一辈子下海巡洋,给永乐新政添了一生的障碍;直到今天,自己才彻底看明白,成祖开新政,高瞻远瞩;下西洋,恩泽万代!他今天给皇上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话,还为皇上请来了一个人-----郑和。
朱瞻基充分肯定郑和是成祖一朝的股肱之臣,可惜皇爷爷走得太急,航海大业遇阻,郑和也遭受了株连。他重申要秉承先祖遗训,重兴航海伟业。当场拜托郑和接受重任。
夏原吉代皇上前来送行,特赐郑和天子剑、紫金印,使郑和等感谢不尽。正要起航,宋莲芯提出要跟他一起再去找宋天,她不相信孩子就这样走了。
汉王自逃回山东之后,以明仁宗罢黜大航海,违背了成祖的遗训为由,传檄天下,誓师起兵。朱能让儿子把书信交给皇帝,表达自己这匹老马,依然可用。在朱能的影响下,许多官吏也同仇敌忾,助皇上稳定大局,再图新政!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封赵实为平叛总兵官,率兵十五万,即日讨逆!
宋莲芯看见了莫干岛,还发现岛上有炊烟!吴宣听说莫干岛上还有人?心里一惊,立刻做了应对的准备。
宋莲芯一上莫干岛,就大声呼唤儿子,郑和要手下鸣号。宋天看清船队奔向海边,母子重缝了!宋天把自己怎么活下来的,一一告诉了郑和。要求裁决吴宣等恶人。船队众将士皆认为吴宣论罪当死一百次了!郑和以为如何惩罚吴宣,是皇上的事,他让大伙以大局为重,不要再追问这件事了。
这时,吴宣拉着张成贵在喝酒,将当年主上的圣意和盘托出,以推卸罪责。
大结局第五十九集
郑和与宋天交谈,若船队沿非洲东岸,一直行驶下去,肯定能在某个地方,与大西洋相通。宋天明白郑和的意思,决定自己带一舯船队先行南下。
朱高煦正在为自己的如意算盘感到庆幸时,徐妙锦赶来让他悬崖勒马,他根本听不进姨娘的话,坚持一意孤行。
一个将领来报,皇上统帅京师精锐,全线杀过来了!朱瞻基在阵前说,皇叔,别闹了,你现在已经山穷水尽,无路可走,快投降吧!
徐妙锦求皇上能够恩准朱高煦不死,她可以作保,从此遁入深山,帮他修心养性,永不返回京城。朱瞻基说皇叔已经走的太远。
眼下,郑和正在海上扬帆远航,相信不久就会传来喜讯。越到这个时候,他就越发担心下西洋这面旗,是否已经被打到头了!
果然,由于他坚持不返航,钦差又宣读另一圣旨:大明宝船奉使西洋已近三年时限,正使郑和年逾花甲,操劳过度,宜多加修养。即日起由副使王景弘接掌船队,从速返航,不得有误,违者斩立决。
王景弘告诉宋天,我接旨是为了要保护船队,更是为了保住郑大人的一世清名。我是想让大明船队走得更远,让大航海梦想成真啊……
王景弘了解到蒙面人闯入宋天的官船,抢夺海图,是受吴宣指使,决定立刻捉拿吴宣归案!,可来人报告,吴宣带人去刺杀郑大人了!这时张国舅正在让锦衣卫听命,船队若有胆敢造反者,格杀勿论!
张国舅和宋天一直把吴宣追到悬崖边,宋天对吴宣说,你作恶多端,天怒人怨!今天,我要你新仇旧账一起偿还!
吴宣逆贼叛乱,咎由自取坠崖而亡。郑和听到后说,好啊!恶有恶报。
郑和病重,船队有所失控,加之吴宣一死,他的旧部开始闹事,更是引起人心惶惶。郑和抱病出来见大伙,明白相告,皇上已经下旨让回航了。这是第七次下西洋,也许是最后一次了,先帝正在看着船队将走向何方?抗旨之罪,杀头之罪,灭族之罪,让郑和一个人来承担!他传令,船队继续向前航行,进入新大洋!
这是郑和船队所到达的印度洋与大西洋交界的厄加勒斯特海域。这个地区离南极圈的纬度仅差25度。
郑和透过望远镜,看见了很美的海,大明船队正在千帆齐发,顺风破浪……
字幕: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大明船队与众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持续二十八年的大规模航海,为维护海上秩序,保护商路畅通,为亚非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使人看到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更是不能不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虽然时空已跨越六百年,当我们再次回味起这一伟大壮举时,更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国家,也了解了世界。历史这样告诉我们:创造和平、安定、友爱的国际环境,应是人类的共同向往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