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9年只有几万挖掘费用
“如果没有这次南水北调进行的话,郧县人的挖掘还会存在很大困难。”所长王红星始终保持着清醒。
这么多年来,郧县人研究一直在进行,并且和法国合作非常多,从挖掘理念和技术上都得到了很多改变。“西方对郧县人似乎更有兴趣。”冯小波告诉记者,法国人对郧县人挖掘给予了很多帮助,法国国家博物馆馆长曾3次来郧县人遗址考察。郧县人头骨三维模型复原,最初也是在法国完成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派他到法国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双方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2008年1月,中法学者合作研究郧县人遗址的专著(法文版)在法国出版发行。
但这也是近几年的变化。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资金的紧缺。从1990年到1998年这9年时间里,投入到挖掘的金额才近五六万元。资金少了,问题就大了。首先,开掘工作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其次,除去农民和考古人员的工资,所剩无几,因为运输车辆不足,挖掘的大量化石没法运回来,很多就丢掉了。这对于遗址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破坏。
另外来自于技术的不成熟。冯小波说:“法国发掘一个含古人类化石的洞穴,60年时间才只挖完了三分之一。我们的挖掘是粗枝大叶的,非常快。当然这也和中国考古发展落后有关。”
对于国家投入的180多万元,王红星说,这笔投入可以让郧县人挖掘延续五年时间。“这次仍然是基础性挖掘,会不会有所突破,还要看挖掘情况。整个挖掘过程起码需要一两百年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更重要的工作可以让子孙后代去继续,因为他们会拥有更好的技术和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冯小波说。在前期开发中,很多他们认为不重要的数据都丢失了,但实际上,它们的意义价值在很多年后才会体现出来,那时只能后悔莫及。
复出:郧县人应该写入教科书
南水北调工程给郧县人遗址的挖掘带来了什么?
“从内心讲,我们是不愿意郧县人遗址被水淹埋的。就像是一个人住的房子,房基被水淹没了,剩下一个房屋,就像个孤岛一样。但我们可以借助这次的资金,对遗址进行挖掘。”冯小波这样说道。
目前,对于即将进行的发掘,他们最大的兴奋点在于对郧县人居住地的寻找。
“原始人一般都住在山洞里,但郧县人遗址发现在梁子上,这里没有任何洞穴环境。如果证明他们定居在梁子上,那么对于证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认识将有重大突破。”王红星说,如果能找到,将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让他们禁不住摩拳擦掌。
对于居住遗址的寻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很多问题可能迎刃而解。比如说,子孙后代的去向问题。另外,“他们不住在洞穴里,很多东西都不能完好保存,那么现在保存这么完好的头盖骨和动物化石,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当时究竟是怎样的埋藏环境?这些都是谜团。”李文森说。另外,目前发现的手斧是在地表采集的,希望可以在原生地层中找到更多手斧。
“考古学界这么多年的努力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不断丰富古人类在中国发展的进化链。郧县如此完整的头骨化石为这个进化链增添了新的环节,对多地区进化论更具有说服力。这些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但郧县人至今还没有进入我国的教科书,这有些遗憾。”王红星认为,这对郧县人有些不公。(杜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