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城市化之门即将开启

2010年10月22日13:5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十二五” 唯GDP论 “十二五”规划 十七届五中全会 十七届 五中全会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走向真实城市化

  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中,“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指标或将被“农民工市民化人数”所取代,具有真正意义的农民工城市化之门即将开启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范若虹 徐淑君

  曹秀芝,河北承德平泉县一位普通的农民。1991年初,23岁的曹秀芝离开老家,前往北京打工,她做过保洁员、送过报纸。

  19年过去了,年过40岁的她依然住在北京“城中村”廉价的出租屋内,唯一不同的是,她和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小伙子结了婚,10月份儿子刚满五个月。老来得子并没有给夫妻俩带来过多的喜悦。近20年的城市生活,曹秀芝从一个出租屋搬到另一个出租屋,没买过一件像样的家具。

  “我们一直这么凑合着过。”曹秀芝说,“现在有了孩子,我更是不敢想到未来,孩子将来上学怎么办?我们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我能给孩子什么?未来或许只能再回老家。”

  像曹秀芝一样,长期(超过六个月)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全国范围有1.45亿人。他们绝大部分被纳入到中国城市化率的统计,但却一直保留着农民的身份,没有享受过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

  知情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将是其中一个关键主题。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中,“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指标或将被“农民工市民化人数”取代,具有真正意义的农民工城市化之门即将打开。

  或许不久的将来,曹秀芝们将不再需要举家回乡了,城市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真正的生存空间。而从整个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全局来讲,农民工真实意义上的城市化,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的城市化

  “十一五”期间,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未来这一指标如果变为“农民工市民化人数”计入统计,将意味着统计理念上的重大转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崔传义对《财经国家周刊》分析指出,原来的指标仅仅关注农民职业身份的转变,把农民当作劳动力来看。而新的指标则看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把农民当作公民看待,排除二元结构中的不平等,解决他们的基本权益需求。

  “这种指标替换是一种进步,关注‘人’的城市化,而不是仅仅‘劳动力’的城市化。”崔传义说。

  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相对城市化的进程落后。很多像曹秀芝一样在一个城市工作、生活了10年以上的农民工,仍然没有资格获得当地户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底,农民工进城后,能够转为城镇户籍的比例为1.7%。

  然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看来,表面上,农民工城市化的障碍是户籍制度,实质上却是由于户籍背后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差异。简单的户籍改变,如果没有跟随上社会福利的均等化,也无法真正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民工办在2010年6月发布的《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中建议,“十二五”期间,应实行两策并举的方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即,将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公共服务改革同时进行。

  其具体目标是:未来五年解决20%进城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让90%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入城市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解决60%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和50%的养老保险;建立农民工经济租用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现价商品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认为,当前农民工城市化的瓶颈是户籍制度与福利制度的剥离,他建议要破除公共服务属地化管理,实现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于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说,“就是钱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该基金会9月21日发布的《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报告测算,中国当前每一位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约在10万元左右,涵盖必要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投入。报告建议,未来中国每年应实现2000万农民工的市民化,这意味着每年需要投入2万亿资金,可以考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各自承担1:1:2的比例。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确实需要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增加大量投入。

  在他看来,切实压缩目前无效和低效的政府投资及其他政府消费,减少腐败和浪费,就可以节约大量公共资金。同时改革资源税体系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市民化与扩内需

  “如果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是一盘棋,那么城市化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活棋。任何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都是需求问题,农民工市民化带来的是巨大的内需。”汤敏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研究,每1%的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中国居民消费总额提高0.19至0.34个百分点。

  按照官方的统计口径,过去10年,中国城镇化率以接近1.2%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底,中国有城镇常驻人口6.22亿人,城镇化率为46.6%。

  但是,内需却没有相应地扩大。其中的原因在于,依照这种统计口径,所有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均被统计为城镇人口,而其中超过70%的新增城镇人口是持农业户籍的进城打工者和郊区农业人口。

  这些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但仅仅是劳动力的城市化,而不是家庭的城市化,因此农民工们很少在城市消费。同时,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不能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也使其消费能力偏低,没有真正带来内需的增长。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其9月21日报告中把这一状态称为“半城市化”。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9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则将其更形象地称为“伪城市化”。

  如果剔除这些“伪城市化”的统计部分,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的测算,中国当前真正的城市化率仅为33%左右,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空间巨大。

  如果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启动农民工真正市民化,他们的住房、教育、休闲等一系列的消费随之而来,这将创造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需求,也无疑会帮助中国度过当前外需不足,国内经济发展速度面临下行风险的严峻时期。

  崔传义表示,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具有对内需的极大拉动作用,还是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所在。农民工的家庭不在城市,也没有任何失业及社会保障,一旦失业就会引发回乡潮。这种大的劳动力市场波动对于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都是巨大的打击。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及其团队在对“十一五”规划进行评估的时候发现,虽然“十一五”完成率可达到86%~91%,但是却未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目标,这无疑跟“伪城市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从另一方面看,当前70%的农民工没有得到进一步培训的机会,而作为现实中的“产业工人”,他们的技术和能力决定了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性。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相当的紧迫性,避免将来一出现经济波动就引发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崔传义对记者说。

  “可以说,当前农民工城市化问题已经占到了中国社会问题三分之一的份量。”崔传义补充道,农民工的市民化还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农村收入,帮助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村空心化、女性化、留守儿童以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诸多问题,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调查失业率”替代“登记失业率”

  农民工城市化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就业,它是农民工迁徙的主要动因。

  上述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十二五”指标体系中还将考虑另外一项重要的改变,就是用“城镇调查失业率”代替“城镇登记失业率”,而且这一指标有可能成为比GDP更重要的考核各级政府官员的标准。

  自从1994年开始,中国17年来一直以“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就业数据的指标,但是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城镇登记失业率”也没有大的变化,一直维持在4%上下,无法真正反映市场的就业情况。

  都阳表示,对于新的指标“城镇调查失业率”,技术上已没有障碍。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开始,每半年就进行一次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只不过没有对外正式公布过。

  这一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完善中国未来的就业政策,并依据准确的就业市场数据来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都阳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GDP的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GDP增长,但就业没有增长;另一种是GDP增长也拉动就业增长。都阳表示,在中国现阶段,不应追求GDP的一味增长,可以考虑放弃无法创造新增就业的那部分GDP。

  王小鲁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太小。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大家把蛋糕做大,但最后却仅分给少数人,这种增长对大多人来讲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基于不公平收入分配下的经济增长也无法长期持续。这就需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转换政府职能,改变政府激励机制,使各级政府能够把广泛就业和全体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各级政府有动力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王小鲁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对《财经国家周刊》说,政府虽然需要大力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市民化,但是当前更重要的还在于给农民更多的选择权,建立农民工的长期自由流转机制。

  在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浙江部分数据显示,只有20.4%的在浙农民工希望获得城市户籍,而40.3%的农民工不想转为非农户口,他们的最大理由是为了保留在农村的土地。

  于建嵘表示,当前在无法短时期内解决城乡二元体制的情况下,土地成为农民就业的保障,也是农民财产权益的集中体现,它可以帮助农民工应对未来的风险。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