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编者按]准确地判断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进程,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始终是中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任务。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面对“十二五”的到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需要对包括“十一五”在内的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做出分析和判断,探讨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需要着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人民网邀请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教授们,就“十二五”规划可能涉及的相关热点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农民工市民化的出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工业化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区域协调发展等专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目前,我国在城乡两栖流动的农民工大约1.3-1.5亿人,正处在代际交替的过程中,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知识、家庭等原因,逐渐开始离城返乡,第二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十二五”时期,如何使两代农民工能够进的来,留得住,使他们成为市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
一、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
(一)巨额成本,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碍
据有关研究测算,每转变一个农民成为城市市民需要支付成本约为2.5万元,那么,以2亿农民工及家属来计算,至少需要支付5万亿元。如果新增一个城市人口,小城镇2万元,中等城市需要3万元,大城市6万元,特大城市需要10万元,按照农民工60%在地级市以上的大中城市务工计算,把2亿农民工及家属市民化最低也需要10万亿元。这还是指城市基础建设及住房建设方面的投资,如果加上农民工的培训、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投入,保守地估算也会超过10万亿元,约占2009年GDP的30%左右。很显然,在一定时期内,要承担如此巨额的经济成本,超出社会承载能力,是有很大难度的。
(二)能力不足,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障碍
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是指农民工可以获得在城市中足以安家和维持生活需要的收入。农民工由于素质的原因,就业困难。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对体力型的劳动力旺盛需求,转变为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要,而农民工基本上是体力型的劳动力,尽管出现就业机会,农民工也难找到工作。比如,近几年,我国发达地区的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典型的“技工荒”。农民工一般都在不稳定的非正规岗位和低工资行业就业,比如,制造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及居民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平均工资年收入1.5万元以下,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同时,企业用工的“青型化”,也导致很多40岁以上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据资料显示,2009年春节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返乡的农民工约有2000万人。回乡后就失去重新回城就业机会的几乎都是35岁以上的中年农民工。由于农民工城市生活能力与就业年限、工资高低直接相关,为此,中年农民工或者说第一代农民工基本失去在大中城市市民化的机会。有研究表明,假定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民工要工作30年,才有可能勉强支付退休领取养老金之前年份的日常开支,同时可以购买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2006年时年龄在30岁以下的农民工才有市民化的可能。据2009年统计,1.4亿外出农民工中,近40%的农民工年龄在30岁以上,这部分人不具备市民化的能力。“居不易”:农民工市民化的直接障碍。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成本就是城市居住成本。如果农民工不能居家进城、安居乐业,就谈不上市民化。目前,城市房价步入上行快车道,加大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据研究表明,2009年上半年农民工的房价收入比为22.08,而农民的房价收入比为29.44。笔者调查中西部地区10个县城的房价收入比,按每平方米3000元价格计算,农民工的房价收入8-9,农民房价收入比是11-19,都超过了6的合理区间。如果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80%,城镇人口将增加5.6亿人,其中5亿人是从农民向市民转化,大中城市农民进不去,长此下去,县城农民也难进去。如此高的房价会堵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