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我国城市化的下一步重点将确定在“农民工市民化”上,为此,国家每年需投入成本约2万亿元。10月9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在沪出席《中国发展报告2010》时,透露了以上信息。
每年需投入2万亿元解决农民工市民化
报告指出,按照国际通用的常住人口标准,我国2009年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46.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的城市化率在35%左右。报告提出,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是:从“十二五”时期开始,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
这意味着要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到2030年基本解决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进城和落户问题,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原有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以当前农民工市民化平均成本约10万元计算,这意味着未来每年为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投入2万亿元资金。
杨伟民:驳斥“城市化推动房价说”
在房价问题上,许多海外基金悄然进入中国楼市的理由,都是“中国的城市化起码还需要20年”。但作为《中国发展报告2010》的课题组主要成员,杨伟民驳斥了城市化是高房价推手的说法,他指出,只要制度设计得当,城市化甚至有助于降低大城市房价。
杨伟民认为,目前的高房价与农民工关系不大。他指出,农民工目前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他们平均月收入1400元”,只是“候鸟式”地居住、生活在城市,不成为购房的主体。当前购房主体仍是城市居民,包括改善性需求及投资性购房。
他说,真正完成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把农民工纳入保障住房体系中,并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规划中,考虑农民工的住房需求。在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中,实行两种住房制度待遇是不公平的。“如果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城市化不仅不会推动房价高涨,还有助于像上海这样的城市的房价下降。因为布局合理的城市化群落,能把人吸引到中小城镇中,减少大城市中心的购房需求。”
“双挂钩”解决土地和资金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双挂钩”的概念。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对此进行了特别解释。
蔡昉介绍,“双挂钩”机制包括“人地挂钩”和“人才挂钩”。“人地”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可根据各地区、各城市吸纳农民工定居的数量,在目前土地计划基础上每年增加一部分用地指标,主要用于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后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问题。“人钱”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建议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建立农民工市民化转移支付,根据各城市吸纳农民工定居的规模,连续几年定向给予财政补助。主要用于建设面向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社会保障、医疗设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设施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