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座谈会

发布时间: 2015-06-06 15:39:3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辛闻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  工业  工业现代化 工业革命  工业 科技创新 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科院

谢文蕙:

从到清华学习到现在65年了,我是50年考进清华大学的。刚才老胡同志对教育的挑战,我自己很忧虑这个问题。教育部已经给了清华大学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教学章程已经正式公布,那么好的孩子送到清华,最后变成个书呆,真是痛心,哈着腰,驼着背,不像个爷们,死记硬背,没有创造性。我在老何的麾下到现在15年了,我今天特别高兴,收到会议通知单时看到发言,我们的后续部队上来了,这是我们的期盼。

科学院也好,清华大学也好,它的产品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智库,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知识的载体是谁,是人,一个一个的载体。有一个女学生咳嗽出血,一查是肺癌晚期,女学生受了很大的累,拼搏到现在,博士快毕业了,结果肺癌晚期,痛心之极,我们的教育在干什么?所以我觉得我们科学院也好,清华大学也好,我们要研究知识,传播知识,载体就是人,有了人才好办。

2015-06-06 10:56:47

谢文蕙:

咱们现在培养人才,首先要自己得多活多少年,为社会工作多活多少年。我的工龄是1953年2月,我1950年入学,怎么那么早毕业了呢,就是蒋南翔校长搞的第一届学生政治辅导员。当时胡和平同志现在的陕西省委书记临走之前做的事情,清华大学建立学生政治辅导员60年庆祝,来了5000多人,我说我有话说,表扬了半天,清华大学德智体全面发展,刚才表扬的都是体,怎么双肩挑?首先要健康,我说我还没有因为生病住过一天医院,近几年我上医院也是到社区医院,我都没有到北医三院去看过病。我60年了还参加这些活动,不信就看我这些年获得的奖状。今天很多老同志,但是我们还有多少能量,希望新的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传播,国家的富强能不能实现要靠他们。

今天讨论现代化,到现在为止咱们是赶快救人,要赶快采取措施。有管理问题,经验问题,还有现代化的问题。我绝对赞成现代化,但是我们现代化的研究最终还是人的现代化,国家机器的现代化问题,绿色工业化最基础的还是教育问题。我觉得咱们传播知识,特别是年轻队伍的成长,你们在承担着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希望。谢谢!

2015-06-06 10:58:35

武夷山:

首先祝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又出一本份量这么重的报告,我和何传启是老朋友,90年代中期我们在一起工作。老朋友要求高一些,期望值高一些,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真正的超越是什么,我觉得真正的超越是实现全局自由,而不是局部自由。人类发展到现在面临的窘境是总是做到局部自由,做不到全局自由。工业化也是一样,工业化现在一个普遍的做法,因为中国耐克鞋也好,苹果手机也好,弄到中国装配,然后再运回去。从精细业务角度来说肯定是很合算,连运输费在内也合算,这是局部自由。从全局自由角度来说,运输看多排了多少炭,有那么大量的运输,没有实现全局自由。打个比方,局部自由好象爬上一座山,好不容易爬上去,看到另外还有一个更高峰。团体提出了运河路径,但是能不能实现,可持续的论证还不够,别人在路上走,只不过他弯一下,真正能走出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要面临挑战。如果现代化的建议都被采纳,每个报告里面提的目标都实现,加起来一定是全局自由。因此,这个事情是为中国绘蓝图的,所以我希望不仅要分别研究各个现代化,也要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争取走出一条和现有路径不一样的,因为现有的是人类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

2015-06-06 11:00:52

武夷山:

第二点讨论的是现在现代化问题肯定要有思维方式问题,工业化不仅是生产方式,也是思维方式,而且是占主导的,在向其他方面渗透,好比自然科学在学术领域是一个指导思维方式一样。比如现在的农业生产,所谓现代农业,也是按照工业化的思维方式走的。工业化思维方式肯定要强调高效率,要集约生产,比如大规模养牛、大规模养鸡。同样,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在向社会科学渗透,但是现在主导的工业化思维方式就一定好吗?现在主导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就一定好吗?前几天广州的《开放时代》杂志发了一篇文章,是一些现在在人民大学任职的美籍华人学者写的文章,他们讨论把自然科学这一套简单的用于社会科学、人文是不是合适,他们要讨论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没有看到科学界的人主动说人文社科不要简单化学我们的思维方式,因为研究对象不一样,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要复杂得多,现在没有工业界专家主动说农业、服务业不要简单化用我们工业的方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在研究思维方式的同时,我觉得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争取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2015-06-06 11:02:02

武夷山:

第三点,这次报告研究了40年,从1970—2010年,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对于前30年、后30年怎么看有很多争论,争论也很激烈,渗透了很多情感因素。但是往往这些争论中数据支撑都不够,比如说在工业现代化这个领域,我不知道49年之后和早期没有数据,如果能够做的话,从49年建国以来就做一下,我们看看工业现代化角度来讲前30年、后30年到底是怎么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简单化的认为改革开放之后就好,前30年就不好,这肯定不对。把前30年说的什么都好也不对,到底对不对需要数据支撑,如果有可能的话,把40年的数据扩展到60年以上看看是否可能。

第四点,算是一个大胆的建议,但是对于现代化中心来说反而是一个小问题,因为每年出一个报告都提了很多对策建议,很全面。提这么多建议也不会有哪个方面会那么重视,还不如每年报告中就提一两个,反而可能形成一个亮点,面面俱到都提了,都给淹没了。就这些。

2015-06-06 11:03:25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