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介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录

2013年11月05日09:5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万钢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 科技
  • 香港文汇报记者:

当前中国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的房价,子女上学,以及空气质量等方面,成为影响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回归的几大问题。请问,在引进优秀科技人才方面国家还会推出哪些优厚的政策,把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呢?

2013-10-11 12:32:38

  • 万钢:

昨天我接待了我的一个老朋友,德国大科学机构的一个负责人,我主动跟他介绍了中国,特别是我们北京,应对PM2.5的具体措施,以及我们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等。这位朋友也跟我说,实际上发达国家,包括英国、德国,都经历过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下力气做好这项工作,这也需要海外人才来共同和我们努力做好这个工作。我们有信心,要下大力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013-10-11 12:35:04

  • 万钢:

另外,你刚才提到留学海外人才有些犹豫,回来以后住房房价比较高,大城市确实有这个问题,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是各地政府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解决。据我所知,中关村就有引进人才公租房的优惠,一些高新区也有。我到一些高新区调研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做法值得推荐,比如他们对于国内引进的人才也提供了很多举措,特别是对刚就业的大学生,技能型的,也提供了一些公租房、保障房的优惠政策。实际上创新创业需要的不光是高级人才,还需要许多各层次人才,应该尽力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住房的问题不光从城市规划结构出发,依靠地方政府解决,也要靠企业科研机构,还要靠本人的努力,逐步来解决。但是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到这上面,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包括上学、家属就业等等。各地的高新区都按照自己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多政策。在上海,我有些朋友从海外回来,我问孩子怎么解决的?有些就是进到国际学校,也有一些就在本市的学校里,他们觉得这样更好,各有不同。我每次和他们谈起来,大家都表示有思想准备,我们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发展状态不太可能提供特别的优惠,但是我们愿意尽我们的力量帮科研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无论是在住房、就业还是在孩子上学等方面,尽我们的能力解决。政府要出一块,企业要努力一下,个人也要有创事业的决心。

2013-10-11 12:38:56

  • 凤凰卫视记者:

刚才另外一位香港记者也提到人才的问题,我也留意到有一条新闻,有几位国家引进的海外人才因为北京的雾霾天气而最后打了退堂鼓。另外,国庆期间雾霾天气好像是非常严重的,目前有消息说,可能会对机动车征收拥堵费,甚至有可能会实行雾霾天气单双号限行。您觉得对雾霾的治理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解决?

2013-10-11 12:44:27

  • 万钢:

我记得今年年初吴晓莉采访我时,特别谈了这个问题,我也向她介绍了很多情况,包括我曾经的经历。我1985年到德国去的时候就在鲁尔区,我在那实习的时候也经历过雾霾天气。我当时刚到德国,一片懵懂。工友们跟我说,明天开不开车上班?我说我没有车,骑自行车。他们说那没问题,我们都不能开车。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雾霾天。您刚才所说的,确实我们有些海外引进的人才担心雾霾天气,晓莉上次问我时提到海外高管也担心。我也了解了一下,正好有几个我的老同事从大众集团新调到北京来工作,我就问他。他说我们也确实考虑过这个事情,但是事业和Business还要继续下去。一方面我觉得很鼓舞,另一方面我也很内疚,就是我们的发展转型还是慢了一些,还是让这个现象出现了,我们应该杜绝这个现象。所以雾霾天气发生后,我们科技部主动和环保部、北京市商量,共同启动首都蓝天行动计划,在绿色交通、能源转换、排放控制,烟气过滤方面强化技术应用,简单的说,就是要用科技给烟囱戴口罩、给锅炉戴口罩、给大油烟机戴口罩,让它减少排放,创造好条件,在这点上我们是有信心的。而且我们有一定的科技基础,我们还要开放引进先进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下决心,努力地做好这件事。

2013-10-11 12:45:11

  • 万钢:

有很多专家也提出一些管理措施,有的朋友提出,伦敦有排污费制度,你们能不能执行呢?也有人说,奥运的时候搞过单双号,你们能不能执行?这些都在研究中。但是,总的说起来提高空气质量还是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现在大家提出的建议很多,但还并没有说要实施什么东西。毕竟我们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建议,但是最终实施还需要认真地研究。我觉得最终解决的问题,还是要靠减少排放的科技支撑,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北京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2500亿,占北京GDP的25%,耗能只占全国平均的10%。当前新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是很大的,我们降低排放的空间也还很大。现在我们在清华园搞了分时租赁,当时搞了20辆车,一下子全部租光,现在增加到50辆,在各大科技园都开始搞400、500辆的分时租赁。这是一个利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的有益探索。以后我甚至在设想,我们现在都有了无线互联网,下班的时候自己查一查附近有没有分时租赁的车,我租个车回去,用完交回去,别人还能再用。把互联网和电动车如果能够结合起来,改变运营模式,可能也是个产业创新,我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走出这一步。总之,解决雾霾天气要靠大家的努力,政府要承担责任,企业要推动创新转变产业结构,科技要贡献力量,每个人都作出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们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2013-10-11 12:59:25

  • 学习时报记者:

万部长您好,诺贝尔奖最近刚刚公布,大家都很关心。我们也感觉中国虽然这次没有得到科学方面的奖,但是离得越来越近。您能否给我们预测一下中国什么时候能在诺贝尔科学奖方面有所突破?因为最近也听很多专家在说,我国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黑格斯粒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您能否预测一下吗?谢谢。

2013-10-11 12:59:40

  • 万钢:

你叫我预测,这确实是一个难题。首先,我认识很多诺贝尔奖的朋友,我很很敬重他们,有两个特点我印象最深:第一,他们都是长期默默无闻的潜心研究,得一个诺贝尔奖可能就要用差不多毕生的经历,三四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投身科研。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得奖通知他的时候,他还在花园里弄花,还不知道得了什么奖。长期稳定,淡泊名利,潜心地在一个位置上持续开展研究很重要,科研需要长期积累。

第二,要稳定的支持。我再三强调,我们不能光靠竞争,一定要有对基础前沿的稳定支持。虽然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基础研究投入,但是从国家整体上看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政府支持的持续时间也不够长,确实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技术创新项目能持续到十年以上。而基础研究,前沿探索都讲究"十年磨一剑",能够走到世界最前沿的基础研究,十年都是不够的,二三十年是常态。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等这方面已经有些苗头,就要稳定地支持它,绝不能心浮气燥,绝不能拔苗助长。支持一定要稳定,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千万要避免心浮气躁,这点很重要的。我这些日子也在反思一些国家,包括我们的邻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考古的问题,比如说在生命科学克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它也告诉我们,在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的时候,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一定要克服心浮气躁,要持续稳定,淡泊名利,长期努力才能真正攀登到世界的顶峰。我相信我们现在已经有这个条件,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正在探索把握科研规律,中国人总会有一天登上世界的高峰。

2013-10-11 13:01:47

  • 主持人 郭卫民: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提问环节到这里。我觉得今天是关于科技创新很好的一次交流和沟通,大家可能还有很多问题,我们也期待万部长有时间再来这里和记者朋友们一起交流。

2013-10-11 13:11:11

  • 万钢:

好,谢谢大家。应该说我们一直把媒体作为科技和社会接触的重要桥梁,需求可以通过你们得到,问题也可以通过你们发现,希望大家能多多宣传我们的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科技人员、科学家、工程师的努力,来帮助我们寻找科技管理方面的问题,帮助我们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共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谢谢大家!

2013-10-11 13:13:31

  • 主持人 郭卫民:

好,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3-10-11 13:13:59

 

   上一页   1   2   3   4   5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