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介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录

2013年11月05日09:5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万钢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 科技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刚才万部长提到国家高新区发展势头很好,2012年已经有105家了,其实国家高新区也是地方经济的一个亮点,请问科技部对于下一步高新区的发展有没有什么考虑?比方说方向和重点是什么?另外想问一下有没有什么新的举措和支持?谢谢。

2013-10-11 11:43:15

  • 万钢:

高新区最早是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一些科技人员走出了院所,走向了社会,面向社会的需求来开发建立的。当时中关村建设电子一条街,发展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后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对此进行了调研,提出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议。90年代初,第一个高新区就是在中关村设立的,到现在全国一共有105个。我觉得,高新区的发展有聚集效应,因为它的导向很明确,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人员来源也很明确,科技人员带着创新的梦想,面向市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果不仅高新区发展起来了,高新区里面的企业也发展起来了,高新区里面的科研机构也发展起来了。近些年我们在总结高新区发展时,特别提出了要对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思路进行调整,更加注重特色。我们特别强调,各个高新区在创新发展方向上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自己的能力来确定面向未来发展的发展战略。“不能装进篮子的都是菜”,一定要适合自己发展。要注重“高”,也就是高起点,人才、政策都要解决好,比如解决好引进人才的生活问题等等,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进来,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使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紧密结合,要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所以每一个高新区都建立和自己产业特色相近、相符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使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在物流等方面也尽可能的提供公共服务。

2013-10-11 11:44:02

  • 万钢:

另一方面,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科技发展,尤其是创新发展凡是面向市场的,一定会得到市场的支持,不光是商品市场的支持,还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所以国家高新区企业上市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比例相当高。今后我们要更加注重普惠式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怎么样能够适应现在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技术领域来调整范围。比如企业的研发加计扣除,怎么样规范它的会计核算方法,把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到位。比如说引进人才,居留、上学、就业、教育等等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年轻的创业人才,大学生就业,孵化器怎么样加速建设。还要注重技能型人才,一个产品是要做出来的,它需要有人想,但更需要有人做。要注重开放合作,“走出去”、“引进来”,同时要吸引外资企业来参与我们国家科技项目的实施,促进与我们研发机构的机构性合作,建立共同的实验室,可以建在国外,也可以建在国内,来推动基础研究发展,为高新技术的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前沿。

2013-10-11 11:49:52

  • 财经杂志记者:

请问万部长两个问题,一是,目前呼吁科技体制改革的比较多,但是对于具体问题产生的根源,观点分歧比较大。在您看来,我们国家当下的科技体制最首要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中国目前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受到一些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我看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要求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请您具体谈一谈有哪些完善的措施。谢谢。

2013-10-11 11:54:10

  • 万钢:

谢谢。我觉得科技体制改革,中央6号文件谈得很全面,我在这里就谈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问题。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就要求我们能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种体制和机制。这里不免要涉及到每个人的贡献和利益分享机制,很重要的一点,是怎么样能够把知识产权保护真正落实到位,使院所基础研究的创新,前沿探索的创新能够顺利地转移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上。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很多制约,2007年修订科技进步法,解决了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财政支持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归属于谁,写得很清楚,归属于承担单位的法人。一半的问题解决了,企业问题解决了,企业的科技成果可以到市场上进行交易来转化。2007年的时候,我国技术交易市场额大概就是2000亿左右,现在是6400亿。分析它的结构就可以看出,75%以上是企业产出、企业接受,它对带动中小企业的转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关村一家去年就是2000多亿,差不多占到全国的1/3。

2013-10-11 11:59:11

  • 万钢: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国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按照相关规定转让需要审批。审批程序很长,填的表很多,但是技术交易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快,等你批完了再来,时效已过,就不那么吸引人了。所以,这次人大把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作为今年重要的立法任务,试图共同破解这个难题,使我们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也能够顺利地转化到现在急需的企业当中去、市场当中去。人大抓得很紧,现在正在加紧推进,我希望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真正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2013-10-11 11:59:27

  • 万钢:

您刚才提到项目经费管理,说得很客气,讲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批评。我再向大家报告,我们甚至出现过恶性问题。我们有一个知名的、环境领域专家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还有一个重要省份的科技厅长出现了违纪违法,现在正在审查。出现这些问题,我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愤怒。我们用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我们的责任要为他们负责,我们绝不容忍这些现象。我多次讲过绝不容忍这些问题。我们现在也把一些案例通报,把一些不诚信的案例向大家通报,我们要坚决杜绝,已经在经费管理上写得很清楚。说实在的,有些科技专家也是上了大学,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自己也曾经含辛茹苦,就这么犯了错误,甚至于违纪犯法,我们感到很痛心,更重要的我们感到很错愕。为什么呢?因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任务,一直在努力解决。项目管理改革方面这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项目申报阶段宽了项目推介的渠道,在项目评审阶段推广应用了网络评审,净化答辩环境,节约科研人员答辩时间。更重要的,我们把所有过程全都录音录像,做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整个项目评审管理过程都在网上进行,全都进行痕迹管理,在追溯过程中不留漏洞。

第二,按照科技人员的需求,每年加快了拨款速度。按照预算法的要求,今年90%的拨款任务在4月底完成。另外,我们加强了项目经费预算评审,每一个课题结题以后100%的审计,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为什么大家都不满意呢。

2013-10-11 12:03:44

  • 万钢:

过去一年当中我们经常深思这些事,也组织调研。从管理者的角度,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的习惯思维就是加强管理。但是一个问题没解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坐在同一条船上共同摇桨的,如果一个方面使劲,那个方面不使劲,这个船只能在原地打转。那应该怎么办?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透明度。很多在座的记者朋友们也感受到,我们国家实行创新驱动战略,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包括企业也在科技上加大投入。我们很多大企业面向社会部署他们的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种分散投入的形式可能还会继续下去,在分散投入的过程中要注重避免重复,就要靠信息透明。今年年底,我们要从科技部本身做起,建立一个透明的、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台。每年大家可以在网上按照自己的专业,自己所在单位查到,各个部门立了什么项目,支持了什么东西。第二个是,我们正在推行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就是要把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放到网上,让本行业、本专业、本领域、本产业的同志们都来看他做得怎么样,好的可以进行技术转移。三是加强经费的巡视,建章立制。我们课题项目有预算,但是预算肯定是要调整的,毕竟编预算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但是这个调整要有一条规矩,就是法人的作用相当重要。

2013-10-11 12:15:11

  • 万钢:

我总是想,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是国家的钱,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科研人员,都要共同负起责任来。作为管理部门,就要创造条件,公开透明,自动接受监督,在不断的监督中改进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改革措施中很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建立创新调查制度,经费巡视制度。重要的是发挥社会监督,让科技人员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来共同解决好。以后我设想,我们应该做到每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至少在本课题、本单位中要公开,要透明,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恶性问题的发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研经费更加提高效率。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措施,深层次还有很多想法。比如我们要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企业面向市场需求自主决策的作用,考虑探索采取后补助奖励的办法来支持创新。比如我们的基础研究,要考虑怎么样能够发挥“小同行”作用,特别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立项评审过程中来。当然,国家支持的科技计划立项是一个竞争的过程。竞争,就有竞争上的,也有竞争下的。对于竞争中没有竞争上的,我们正在考虑这样一项措施,要把专家评审结果告诉他们,使他们在每一次申请当中都能够有一些收获,使下次申报的机会更加大。同时要调整我们的经费投入比例,在技术前沿方面增加我们的持续稳定支持。现在我们的科研经费比例稳定和竞争达到5:5多一点,特别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自由探索这方面更投入比例在不断加大。

2013-10-11 12:21:55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