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李建国:
下面请郑功成委员作询问发言。
2010-12-24 11:19:32
郑功成:
我们知道医改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保基本、强基层。按照我们的理解,保基本是缓解看病贵的问题,强基层是缓解看病难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医改的力度很大,在保基本方面确实成效显著,12多亿人口已经覆盖到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下,报销的比例职工在75%左右,城乡居民在60%左右。但是在强基层,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目前我所了解的,我们住在北京亲身体验,实际上没有什么缓解。为什么感觉看病这么难呢?首先主要是基层、社区,包括城乡全科医生实在是太少,找不到。其次是大家对基层的医生即使有也是不信任的,医患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他是流动状态,不稳定。我们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农民还是欢迎计划经济时代的赤脚医生,那时候赤脚医生水平不高,但是什么病他都知道一点。这个赤脚医生是“永久牌”,他不会走的,对老百姓哪个人有什么病很清楚,老百姓对这个医生的水平很了解,什么病该找他看,什么病不该找他看。所以现在感觉反而越来越难。我的问题是,国家有关部门在如何解决城乡基层社区大量需要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和供应方面有什么措施,同时在全科医生派驻基层社区不是临时性的措施,不是灵活性的措施,而是能让他成为“永久牌”的机制,有没有什么好的机制?
2010-12-24 11:19:45
朱之鑫:
谢谢郑功成委员的提问。我国基层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正像刚才郑委员讲的保基本、强基层,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基本方面。我把情况向各位委员汇报一下,到2009年社区的服务机构是2.7万个,从业人员是29.5万,乡镇卫生院有3.8万个,从业人员是113万,村卫生室63万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是105万。首先肯定这些基层服务的医务人员是做了非常大的努力的,也为我们建立一个网底不破的体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2010-12-24 11:28:23
朱之鑫:
第一,人员的素质相对来说不是很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中有研究生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只有0.4%,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到卫生技术人员的只有17.9%,这是在城市中的数字。在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比例更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足0.1%,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只占到5.3%。再有就是村卫生室,具有执业资格的只有14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1.6%,这是一个基本情况。第二,结构不合理。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仅占到从业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我国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部分乡镇医院到现在还没有执业医师。其次是医师队伍的执业类别上,就像刚才委员所讲的,全科医生只有6万名,只占执业医师总数的3.5%。国际上通常是要占到30%至60%,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低。二是职业发展的空间窄。三是基层机构的条件差。不仅难以吸引高质量的人员到基层提供服务,而且现有基层的人员还在进一步流失。这次医改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需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把基层的县医院到卫生院,包括中医院的硬件建起来,更重要的一条是要高度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2010-12-24 11:34:03
朱之鑫:
六个部门发了一个关于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规划,重点有以下内容:一是健全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制度,多渠道地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今年已经开始实施了,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的项目,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今年第一批的5000名国家免费医学生招录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中央财政为每名免费医学生每年补助6000元。二是更多地通过对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解决短期内基层需要的全科医生。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培养五万名全科医生,今年转岗培训有15000名,中央财政拿了9000万,支持中西部地区基层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在职教育,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培训医疗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137万人次,显著提高水平。正像刚才张茅同志讲的,到2020年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
2010-12-24 11:34:15
朱之鑫:
要积极创造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的良好环境。通过完善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前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二是通过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生、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项目,来招聘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这次医改启动以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已经累计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了2万余名的执业医师。三是通过多渠道的对口资源和双向培训。现在所有的三甲医院、部队医院都和地方的县医院建立了对口的支援机制。四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全科医生和城乡居民形成稳定的服务关系,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尝试。第三,健全人才的激励机制,实际上也是三个内容:一是发挥好全科医生的作用,用事业留人。建立健全全科医生职称的标准,根据基层的实际,晋升标准体现在接诊量和群众满意度等因素,解决全科医生的发展问题。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用待遇留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单位内部的绩效工资分配首先向临床一线医生等倾斜,同时照顾到老情况,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也要给予工资的倾斜。需要特别报告的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应该说试点地区很多地方做得很好,比如安徽省,由于基层卫生岗位的吸引力加强,医学毕业生、大学生应聘到基层工作的明显增多,甚至出现部分县级医院的医生主动到基层工作的现象。三是要制定人才流动的政策,用制度留人。打破基层医疗机构用人的地域限制,实行全科医生县乡联动,包括浙江、江苏等省医生县乡联动的试点,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2010-12-24 11:38:37
朱之鑫:
加强基层卫生医疗队伍建设需要在长效机制上下工夫,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力争在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执业的方式、激励机制等方面突破。实际上,这也是为整个公立医院的改革创造一个好的条件,真正地为人民群众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稳定可靠的基层医疗服务队伍。
2010-12-24 11:38:46
李建国:
张平主任有什么补充吗?
2010-12-24 11:38:50
张平:
正如郑功成委员所说的,看病难的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突出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就是基层的人才缺乏。现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即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刚才朱之鑫同志和张茅同志都说了意见。要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还是要两条腿走路,首先是加强培养,包括培养全科医生到基层去,能够留得住,包括对现有的医生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包括要创造一个留得住人才的政策环境,这是一个方面,这也是治本的长远考虑。刚才朱之鑫同志已经把即将采取的措施作了报告。解决当前的急需,建立对口支援,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城市支持农村,建立这样一个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前天下午我在汇报时,也说到现在有1100多个三级医院与2100多个县级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机制,上海、北京等东部的一些省份和西部的省份也建立了这样的机制。这是一个解决当前矛盾的非常重要的出路、途径。现在我们提出鼓励城市的医生到基层工作,大学生也能够到基层工作,将来应该能够尽快实行一种约束性、制度性的方式来加强人才流动,大学生毕业之后要到基层服务几年,城市的医生一定要到农村服务几年。将来在待遇、职称方面出台一些制度性的规定,使得这部分优秀的高级人才必须到基层服务一段时间。这不仅仅是鼓励的问题,当然这也需要给他们创造条件,但是应该有一个制度的安排。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在教育系统已经对西部地区、边远地区的学校建一些周转房,城市的教师、发达地区的教师到那里去了以后,生活有一个妥善的安排,将来在边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特别是一些中心乡镇卫生院也能够创造这样一些条件,使得流转的、自愿的、阶段性服务的医务人员到了那些地方没有生活上的障碍和困难,而且在待遇上可以通过岗位津贴为他们创造一些条件,为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派出更多的医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我想,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出路。
2010-12-24 11:39:41
李建国:
下面请田玉科委员发言。
2010-12-24 11:44:35
田玉科:
“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上很多委员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询问。我想怎样建立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上下互动的分工机制进行询问,刚才卫生部的领导已经就有关方面问题进行了解答,但是我还想提出一些问题。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广泛的保障制度和不断地提高保障水平,以及建立特殊困难群众的重大疾病的救助机制,以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等等改革措施,可以说是明显缓解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但是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因为老百姓现在看得起病,就要看好病,就造成了看病难的问题。看病难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主要是优质资源的分布不均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另外,与各级不同医疗机构的分工不明确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当然主要也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不够,导致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可信度大大降低,所以使广大群众,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都涌向大医院。刚才很多委员提到挂号难、看病难,有的为了看一个病,几天都要在医院当中排队,也不一定挂得上号、看上病。但是大医院有的一位专家一天可能就要应诊100多位病人,所以造成大医院的工作人员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加班加点的工作,长此以往,医务工作者就会非常疲劳,医疗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肯定是会出现下降趋势,这也是常常带来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反,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积极性不太高,医疗资源闲置很多,实际上到大医院看病的70%左右的门诊病人都是普通病和常见病,在大型的教学医院和医疗、诊疗条件比较好、专业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医院,真正看的并不是疑难杂症病人,在这种大医院救治的病人只有30%左右是疑难病症。这样的一种状况就造成了病人的看病难问题,为了缓解这个情况,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上下互动、分工协作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方面是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第二个是使医务工作者严重工作量不均衡的状态能够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让优质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它应该有的效力。也就是说,大的医疗机构应该是解决疑难杂病,而不是看普通的病人。刚刚部长也讲了,为了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最重要的一个机制是大医院与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据我了解,这个机制在国内已经进行了试行,也碰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从上下互转、双向转诊的机制没有很好地运行起来,主要的矛盾是利益格局的问题。不同医疗机构的利益调整不到位。再一个就是没有有效的机制,我的问题是怎样有效地建立健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互相联动的机制?有一些什么具体的措施?因为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运行起来不通畅,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什么措施?当然,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有关部门已经作了解释,我就不再提问了,主要的问题是怎样有效地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机制?
2010-12-24 11:44:50
张茅:
感谢田玉科委员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建立好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制的合理分工、联动机制,确实是医改当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县、乡、村以及城市的社区,这是我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所以加强基层的建设,真正发挥好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作用十分的重要。但是,光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城市的三甲医院、大型医院的支持,同时在机制上进行很好的分工,形成双向转诊的服务机制。
2010-12-24 11:46:51
张茅:
刚才在介绍情况中讲到了很多大城市医院开展了支持基层的工作。从组织管理的模式看有两种。一种是紧密型的,比如在深圳调研的时候,深圳有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为是新建的,所以是院办院管,公立医院直接办医疗卫生机构。北京市和其他一些大城市也有一些大医院直接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有一种是松散型的,就是大医院指导和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好的发挥作用,包括人才的培训,也包括医生的支援和出门诊。比如我们去天津调研,有大医院的大夫定期到社区坐诊,事先会通知群众,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紧密型和松散型以外还有托管的方式,比如陕西省洛川县的县医院是由延安市的医院进行托管,派了一个院长和四个副院长,就把这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带起来了,所以县医院门诊量也在大幅度增加,这是属于托管的方式。
2010-12-24 11:47:15
张茅:
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医疗集团的方式,大医院和基层进行联系。这些方式我们都在认真总结和研究。总的想法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看看城市大医院支援基层用什么样的方式合适。我们去深圳调研的时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大医院的医生去门诊,群众非常信任。人民医院的院长也和我讲,感觉到了基层病人分流的趋势。因此,下一步我们要因地制宜的建立各自不同的支援机制,更加积极主动的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联系,提高水平。
2010-12-24 11:53:40
张茅:
第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除了治疗慢性病、小病以外,很大的作用是在于预防,就是说公共卫生预防为主的职能很多都落实在基层。乡村、社区卫生机构除了看病以外,还要宣传公共卫生知识、防病的知识。过去强调传染病的预防,现在慢性病也有新的趋势,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等,要对慢性病进行管理,使慢性病病人坚持服药,不酿成大病。要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大医院的帮助下确实树立以预防为主的观念。
2010-12-24 11:53:46
张茅:
第三,基层卫生机构最缺的是人才。刚才张平主任和朱之鑫主任都说了人才培养的问题,要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住院医师的培训,这是基本的、长远的问题,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在基层工作。
第四,机制体制的创新。加大财政投入以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坚持公益性,主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又不能吃大锅饭,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激励机制的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真正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把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作为考核医务人员的标准,增强基层的活力。
第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所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更好服务。有些社区,比如在海南,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是政府办的,都是靠社会力量,比如由退休人员举办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而且服务得非常好。下一步就要研究政府如何支持这些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法支持他们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搞好服务。总之,建立好上下联动、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增加活力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们要下大力量把这个题目研究好,及时总结基层的经验,推广好、总结好。谢谢。
2010-12-24 11: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