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周刊记者:
刚才在您的发言过程当中您提到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会使用一些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的汽车。现在您能不能告诉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大概有多少这样的新能源或者清洁能源的汽车,包括在公交系统使用的汽车,以及私人使用的清洁能源的汽车?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政府现在正在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私人使用或者更多地使用这种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汽车?鉴于您的经历和您现在所掌握的这种情况,您认为有没有可能中国在将来会成为清洁能源汽车方面的超级大国?
2009-09-30 11:15:44
万钢:
前天晚上,我代表科技部宴请了从美国来的客人,我们举行了在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框架下的一次重要的有关于清洁汽车发展的一个论坛,昨天,有80多名中国专家,大概有将近70名美国专家共同研讨了今后的发展。
2009-09-30 11:16:01
万钢:
在欢迎晚宴上,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介绍了我们中国有关于清洁能源方面的发展,美国能源部的助理部长也对这个方面进行了发言,介绍了美国这些方面的努力。
2009-09-30 11:16:15
万钢:
我想简单说一下。第一,中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就规划了重大科技专项来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在电驱动的汽车方面主要是三个领域:一个是混合动力汽车,一个是纯电池的电驱动的汽车,还有一个是燃料电池的汽车。这三种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是时间各有不同。同时关键的零部件,比如说,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整个控制系统,都有了比较好的布局,并且形成了一定产业化的能力。去年年底,我们确定了要推动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不仅是在世博会,在全国的13个城市,每个城市都将推动千辆以上的节能与新能源的汽车应用,包括使用锂离子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的汽车。我们预计,到2012年之前,将有超过6万辆各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按照现在产业规模的数据和投资情况来看,我们将在2010年到2012年之间,形成每年为十万辆电动汽车配套的锂离子电池和驱动电机的能力。
2009-09-30 11:16:35
万钢:
在推广应用方面,中国政府在交通领域的政策是“公交优先”。也就是说,构建强大的公共交通,使每一个市民都能够出行方便。所以,政府支持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也是从公共交通领域开始。首先,在公共交通的大客车和出租车以及租赁车这些领域中进行推广。我的理念是: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成果首先应该让我们广大的市民、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机会享受到,这本身也是一个科学普及的内容。
2009-09-30 11:23:19
万钢:
其次,由于公共交通要求的运行强度强,对产品的可靠性可以持续考验,对于新产品的应用和开发能够提出更强的要求。
第三,公共汽车和公交系统都是专职的驾驶员,对于产品的使用和它的问题找得也比较准,有利于产品改善。通过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推广,技术成熟了,产品规模扩大了,产品的价格也可能降低,这样的话,就更加适合私人用车。中国的公共交通领域规模巨大,仅北京市就有5万多辆公共汽车、7万多辆出租车,还有几万辆清洁车、公务用车、邮政用车等等。还有一个很大的电动汽车的租赁车市场,我们的飞机、高速列车都会快速发展。这样的话,还有一个很大的租赁市场。所以,从这些市场先做起来,将会为个人用车提供更加合适的产品。
2009-09-30 11:23:24
科技日报记者:
部长好。您刚才在讲话中也提到如今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在改善民生这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请您介绍一下,我们今后怎样更好地实现科技为民?
2009-09-30 11:27:20
万钢: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保证粮食安全;我们实施了粮食丰产工程。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应对各种疾病研发新药,解决人民吃药贵的问题,在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应用、新能源应用推广方面,能够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安全度和舒适度,都是科技工作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应该说,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在“十五”以前,科技投入大概在民生领域占30%,从“十一五”开始进行了调整,有50%左右是投入于民生领域。今后结合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工作,我们会更多地加强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老百姓用的起、用的上、用的好的科技产品,就是最酷的技术。科学发展必须按照老百姓的需要来进行布局,来进行攻关。
2009-09-30 11:27:41
光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而且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将于今年12月份在哥本哈根举行。请问万部长,中国政府将如何参与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当中?在以科技手段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已经或者将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2009-09-30 11:35:58
万钢:
应该说,中国政府已经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了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活动,并且在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举两个例子:比如,“十一五”政府制定了单位GDP的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一个硬性指标,也是我们需要花费巨大的努力要完成的指标。如果达到这个指标,意味着在我们的发展过程当中要减少超过13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个指标的完成确实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但是经过我们的努力,在“十一五”头三年,我们已经完成了10.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节能减排深入人心,再加上全国老百姓共同努力,我们坚信我们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在“十一五”结束的时候达到我们的指标。这样的话,我们就做出了我们自己能够做的贡献。
2009-09-30 11:36:19
万钢:
第二,中国政府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国家。随着2007年6月份的公布,科技部和发改委等14个相关部门共同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行动计划。在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节能减排的技术问题、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的问题以及公共政策和动员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十一五”期间,国家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类科技投入,大概要超过100个亿。这也需要我们做出巨大努力。
2009-09-30 11:40:40
万钢:
在最近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作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提出了四点:履行各自的责任是核心、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上个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关于促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我想,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整个的工作将得到一个新的发展。
2009-09-30 11:40:45
万钢:
目前,我们也正和全国科技界一起讨论、制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我们一定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这也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
2009-09-30 11:42:15
万钢:
我想,气候变化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全球性的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更需要我们全世界各国的努力合作,特别是在科技工作方面要努力合作。各国都要充分利用好国际的科技资源,这里面包括人类的智慧和知识,先进技术的相互交流和应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普及的问题。中国政府一定会尽我们的努力,也希望发达国家,特别是在这个方面具有领先能力的发达国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加强技术交流、共同研发。我们共同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2009-09-30 11:44:18
王惠:
谢谢万钢副主席,也谢谢各位记者的提问。
大家知道,我们国庆新闻中心到今天为止所有的新闻发布会就结束了。在此,我代表我们新闻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对我们记者朋友们对我们八场新闻发布会和13场采访活动的支持、关注表示我们衷心的感谢。明天是我们的大日子,我们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典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我们新闻中心的同志们还将在现场为大家现场报道提供服务。谢谢大家的光临。再见!
2009-09-30 11:4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