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港交所将与外管局签有关"港股直通车"协议 人民币汇率突破7.45 -"嫦娥一号"成功进入工作轨道 开始绕月探测 首张照片将是黑白片 -中国驳"人权观察"指责我限制外媒采访奥运 提供更多出入境便利 -最牛散户公司涉嫌逃税2000万 邯郸农行金库被盗案:原副行长受审 -中国拟用飞机海上追台风 未来台风要减5% 台风琵琶向西南移动 -中石油两交易日套牢839亿 购买者全亏 阿里巴巴市值跃网企之首 -08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命题趋势分析 高校考虑面向退伍军人招生 -中国暂不会动用战略油储 两巨头承诺5措施保障成品油市场稳定 -北京经适房标准:1人户年收入<2.27万 廉租房:3口之家低于2.088万 -全总介入华为"辞职门"事件 明年黄金周安排有变 五一长假或取消
嫦娥一号卫星11月下旬传回语音图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1 月 0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发布会

政府鼓励非公企业进入航天科技领域

二期探月项目拟公开招投标

本报讯 (记者柳志卿)国防科工委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宣布,本次绕月探测工程已实现阶段性目标;今后政府将鼓励非公企业进入航天科技领域,并将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寻找二期探月工程的部分项目承担者。

“嫦娥”已实现阶段性目标

李国平说,嫦娥一号卫星从发射到准确进入环月工作轨道,证明我国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地月转移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与通信、卫星制导与导航等技术。在卫星高可靠发射和运载火箭可靠性增长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后续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绕月探测工程已实现阶段性目标。”

非公企业可参与探月二期

李国平昨天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随着中国航天活动不断的扩展,政府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航天科技的建设领域,特别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航天科技活动。

探月二期、三期工程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会比现在更难,为了充分运用全国的技术优势,二期工程部分项目计划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在全社会优选有能力的单位,包括非公有制企业,承担相关的研制任务。

我国暂未计划研制空间站

昨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有媒体称中国预计将在2020年发射第一个空间站。

李国平对此表示,从目前国家发布的各种规划里,我们还没有提出要开展空间站的研制。

“嫦娥”仪器有独门绝技

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昨天介绍说,嫦娥卫星上的探测仪器有不少独门绝技。“比如说,我们的立体相机是用一台相机完成了通常情况下需要两台或者三台相机来做的工作,它能够同时获得三个不同视角的三幅二维的图像,通过反演可以获得月表的三维立体图。”

他透露,卫星上搭载的干涉式成像光谱议、激光高度计都是第一次在空间应用,准备用来探测月壤厚度分布情况的微波探测仪在国际上也是首次应用于月球探测中。

相关新闻

我国正研究火星探测方案

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昨日透露,与月球探测相协调,中国正在进行火星、小行星与彗星以及行星际空间探测的方案研究,以加速中国深空探测的持续与深入发展。

当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宇航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开幕,欧阳自远与会并透露了上述信息。(钟欣)

功臣凯旋

昨天,在嫦娥一号卫星第三次近月制动成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之后,作为卫星设计研制单位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隆重的欢庆仪式,欢迎参加嫦娥一号卫星飞行任务的科技人员凯旋。

来源: 京华时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质量太好:嫦娥一号所有故障预案都没有实施
嫦娥一号传回首张月球照片将是黑白片
嫦娥一号今日正式“定居”月球
"嫦娥一号"成功进入工作轨道 开始绕月探测 首张照片将是黑白片
嫦娥一号"奔月"今天有望宣布成功
嫦娥一号7日进行最后一次近月制动 先于“日本女神”上岗
嫦娥一号成功进入工作轨道 开始绕月探测
不留任何"残余风险" 记嫦娥一号3年跨越之路
"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最快可于7日宣布奔月成功 专题
图片新闻:
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出炉 杭州居首北京第九(名单)
圆明园古建修复工程争议声中重新启动 整体修复计划尚待批准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
· 中国减灾救灾行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 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