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资料精度不够
泥石流预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有关专家指出,预报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地形情况,对此地已发生泥石流前的降雨量数据统计,确定降雨临界值后,再根据气象预报进行对比分析。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岩土力学专业试验室主任陈宁生认为,预报预警问题核心还是雨量指标。技术方面,包括野外设备的防雷防盗、极端天气下通讯的稳定性和边远地区的通讯传输等。由于我国地形地况复杂,对于雨量的气象预报只能做到大范围小精度,单沟预报还无法做到。
————专家建议————
不应将地质灾害看做“次生灾害”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
不应将地质灾害称为“次生灾害”。地质灾害有自身的成灾规律,在地质灾害的减灾防灾中,主要是对地质体结构和强度进行研究,地震、降水、工程是三个主要诱因。如果叫次生,就是说地震引起的灾害,由地震部门负责;降水引起的灾害,由气象部门负责;工程引起的灾害,由建设部门负责,防范主体不明确,容易出现防灾减灾的空区。
此外,不应将地质灾害预警简化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国际上通行称之为地质灾害“早期预警”,气象只是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不仅是一些概念问题,实际已经上升为一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和科学减灾防灾。
我国应针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突发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开展多发、易发类型地质灾害防治攻关研究;要设立专题开展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鼓励、支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开发研究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的先进经验;加强相关单位产学研相结合工作等。这样才能尽快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预报预测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
对泥石流的预报预警,我国主要还是依靠老百姓群测群防,泥石流的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由于资金不足很难展开。对于大型泥石流沟的预报预防工作,用肉眼观测一定有局限性,如果用大型自动化监测系统结合群测群防会取得较好效果。
我国将要进行利用3G技术、自动化监测结合软件处理技术预报预警大型地质灾害的研究,即“传感网”研究。“传感网”相当于物联网技术的前期概念。这套系统通过2年的研究应该能够实现产品化,一旦这项研究成果得到运用,将会大大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预警水平。
————新闻链接————
陕西称今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6起
地质灾害易发区约占国土面积一半的陕西省,今年出现了高频次的地质灾害。记者从陕西省国土厅了解到,今年以来陕西省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6起,直接避免了7000多人可能出现的伤亡。
今年7月24日凌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遭遇330毫米的强降雨,百年一遇的山洪诱发了严重泥石流灾害,冲毁了大片房屋和耕地,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但由于预警及时,在泥石流发生前数小时内快速组织撤离转移5000多人,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竹林关镇竹林关村村民刘花绒说:“泥石流过来,好多田没了、路没了,房子也埋了,幸亏是撤得及时。”
陕西省地质灾害易发点达9300多个,直接威胁50多万人,20多个县城受到威胁。今年汛期,这些地质灾害的易发点全部纳入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一旦发生灾情,各地负责人就能迅速撤离、转移受灾范围内的群众。
今年7月份以来,陕西省已出现了5次大范围强降雨,共发生1009起地质灾害,灾害发生的频次是去年同期的10倍。陕西省国土厅副厅长喻建宏说,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转移群众,今年陕西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6起,直接避免了7000多人可能出现的伤亡,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点无一发生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