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在法国的卡达拉舍(Cadarache),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成立,首任总干事池田要和副总干事郝特康普揭下牌匾上的绸布,一项全球大规模的国际科技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国人称它为“人造太阳”。
ITER计划
按计划,ITER组织将在卡达拉舍建造一个世界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堆,将首次实现持续50兆瓦核聚变反应,如果成功,将意味着国际核聚变研究完成了反应堆的工程物理实验阶段。也就是说,解决了核聚变反应在工程方面的关键问题,紧接着就是建立示范反应堆,寻求降低材料成本的方法,下一步将是投放市场,实现核聚变能的有效利用。
有数据显示,地球上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还不够开采50年,天然气和铀也仅够60年左右。随着石油价格上涨,能源危机再次被提起,各国也加快了新能源研发,核聚变能就是重点之一。“1升海水产生的核聚变能,相当于300升汽油。”中国ITER办公室副主任罗德隆用了这样一个诱人的比喻。核聚变不仅在释放能量上有巨大潜力,而且原料可以从海水中获取,如果核聚变能利用成功,地球上的海水足够使用数十亿年。核聚变能还有一个好处,“是清洁能源,核裂变的原料本身带有放射性,而核聚变反应过程中,不产生放射性的物质。即使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发生损坏,核聚变反应会立即中止”。罗德隆说。在这一系列的动力下,核聚变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早在氢弹研制成功后,美国、苏联和英国等国就开始展开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意在将核聚变转化为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按照核工业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潘传红的说法,可控核聚变的研究经历了“盲目乐观”的阶段后,发现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顺利,几个国家发现,即使将所有研究成果加起来,也无法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无奈之下,1958年,核聚变的研究资料才被公开出来,寄希望于广泛的国际合作。今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将在法国开工,“恰好是受控核聚变国际合作50周年”。
1985年,当时的美苏两国首脑联合倡议通过国际合作建立核聚变实验堆,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下着手准备这一合作项目,确立ITER计划。1986到1988年,欧盟和日本加入了这一合作计划,但这个项目不是完全开放,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武松涛副所长说,当时这个组织对其他实体有很强的“排他性”,不能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新成员仅承担1%的研究,地位也仅是某个正式成员的“小伙伴”。
到1990年底,四方科学家经过前期分析、计算和评估,完成了反应堆的概念设计,之后进入了工程设计,到1998年工程设计阶段完成,设计造价约为100亿美元,“当时的投资是由几个成员平摊”。“由于当时能源压力并没有今天这么急迫”,美国克林顿政府在当年取消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投资,其中就包括ITER计划。美国的退出给计划带来很大打击,俄罗斯、欧盟和日本则坚持下来,终于在2001年完成了一个投资46亿美元的较小计划。同年,加拿大加入,项目封闭的边界渐渐被打破。为降低成员可能退出带来的风险,ITER开始吸纳新成员,并规定了每个成员主体的资格,就是“承担计划10%的建造和研发费用,同时还必须具备核聚变研究和聚变工程的基础和能力”,罗德隆介绍说。
2003年2月,中国宣布加入该计划的国际谈判,随后加入该计划。美国也同时返回了计划,不过当年焦点却是成员国对于选址的竞争。
最早,法国、日本、西班牙和加拿大4个国家都提出将反应堆建在本国,四方争执不下,加拿大在原料供给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其本国核聚变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当时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协议各承担本国费用的一半,由于选址问题,省政府撤资,不得已,加拿大退出了整个项目。
随后,国际社会表示,法国和西班牙作为欧盟的成员国,应由一国代表欧盟参加选址竞争,于是在欧盟内部进行了协调。据说没经过太多讨论,就确定了法国作为项目建造地,为了平衡,欧盟将其ITER总部放在了西班牙。之后,欧盟就推荐法国的卡达拉舍作为ITER项目的建造地,日本则选址在北部青森县的六所村。“平心而论,两个地方各有利弊,法国的核电研究水平很高,这是他的优势所在。可卡达拉舍在马赛北部约45公里处,距海港还有一段距离,ITER项目有的零部件长达15米,运输有一定的困难。日本的选址离海港很近,便于运输,而且当地也有一个核处理站,技术比较先进。但由于位置偏北,每年有几个月冰雪覆盖,更致命的是那里是地震高发区,给安全带来巨大隐患。”武松涛说。
受当年国际形势影响,选址问题分成争论不休的两方:中国和俄罗斯支持欧盟选址。法国曾表示,如果选址日本,将退出“单干”;美国也私下表示,如果法国当选,将“考虑第二次退出”。2005年,韩国也加入该计划的国际谈判,布什还致电当时的韩国总统卢武铉,希望他能支持选址日本的方案,这样就形成了3比3。关于选址的争论持续一年多,直到2005年6月28日,ITER部长级会议在俄罗斯召开,再次讨论,六方才达成一致,将建造地选在法国。不过据透露,欧盟也承诺将自己承担任务的10%外包给日本,并帮助日本建立一个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Tokamak)装置JT-60SC,同时欧盟支持日本提出的总干事候选人,日本才做出让步。
按照当时的分配,整个项目约需要100亿美元,前期建设以及运行、去活化拆除各占一半,欧盟大约承担50%,其他5个成员分别承担10%。2006年5月,印度也加入这个计划。“由于印度也承担10%,每个国家就将自己承担的一部分技术和资金份额拿出来,而比原计划多出的部分就作为紧急备用金,用于防止一些突发事件和预算超支。”罗德隆表示。果然,2007年12月,美国国会取消了2008年对ITER项目的预算,却增加了9350万美元资助本国的3个中小型聚变实验建设。
2006年5月24日,七方的科技部长代表各国政府草签了《成立ITER国际组织联合实施ITER计划的协定》和《给ITER国际组织以特权与豁免的协定》,关于场址选择、各国权利和义务以及材料设备采购及分配的谈判才最终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