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年之计在于春。进入新年度以来,全军科研战线的广大官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起点上统筹谋划科研创新大计,稳步推进科研机制改革,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科研创新工作气象喜人。本报今天刊发的这组来自全军科研一线的新闻,令人鼓舞。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科技创新铺设“神七”飞天路
连续几场鹅毛大雪,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场披上了厚厚的银装。今天,笔者走进发射中心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目睹了科研人员备战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任务的精彩一幕。
宽幅投影仪上,“长二F”火箭静静地矗立在活动发射平台上。
“点火!”“起飞!”操纵员按下发射按钮,模拟火箭喷射出橘黄色的火焰,直上九霄……
神舟七号今年将在这里发射升空。春节刚过,中心的科研人员就开始了紧张的发射测试演练。让他们兴奋的是,“航天发射一体化仿真训练系统”的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终于结束了中心“发射测试训练无实装”的历史。
“科技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中心主任张育林透露,去年底,中心申报的“智能机器人自动对接加注技术研究”课题已获得国家“863”项目支持。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可能代替人工完成火箭加注,加注兵将告别危险的工作环境。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依靠科技创新和严格训练,把‘神七’的飞天之路铺设得更安全、更可靠。” (王艳梅、黄从军)
海军某试验区——
科研立项“三把尺子”量短长
“距演练任务准备最后时限还有××天”。昨天,笔者一走进海军某试验区的某研究所大楼,就看见一块醒目的倒计时牌。
这块倒计时牌竖起的同一天,试验区下发了今年的科研课题申报计划。
走进该研究所副所长周建忠的办公室,只见他的办公桌上堆着厚厚的一摞课题申报报告。周建忠刚刚主持讨论完这些课题的论证方案。他告诉我们,今年研究所明确提出:课题立项要用“是否紧贴战斗力建设,是否是转型急需,是否具有前瞻性”这“三把尺子”来卡,不符合条件的一项也不能上。
在某仿真中心的6个实验室,多个与复杂电磁环境试验、训练密切相关的课题攻关正在同时展开。室主任刘明丽说:“5天前,这些课题的论证方案刚刚报到总部机关,而我们的研究工作早在一个月前就全面启动了。”(惠明军、毛敬雄)
第二炮兵某部——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战斗力生成
春节过后,第二炮兵某部装检训练室内,一场装检演练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记者走进装检训练室,只见头戴特种防护面罩的三级士官胡伟正带领几名战士,利用各种探测仪,对长长的导弹弹体进行精装作业。胡伟兴奋地说:“这次精装,我们用上了刚刚研制成功的‘某型导弹装备精装优化系统’,导弹精装所需时间一下子缩短了一半。”据悉,这次装检演练,十几项科研成果同时首次亮相,装备保障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让这些成果快速走上训练场的,是该部的9个按系统、分专业设置的“科研成果推广站”。去年,该部共取得60多项各类科研成果,100%被推广转化。用官兵的话说,是推广站在实验室和训练场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记者在该部参观了他们去年研发的一种新装备——“新型装备运输方舱”。这种方舱运用了100多项新技术,能够实施铁路、飞机和海上运输,还能在指挥方舱遭到损坏后充当临时指挥车。 (韩海峰、张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