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根据“嫦娥一号”传回信号所绘制的第一幅月面三维立体效果图亮相。同一天,中国有关方面宣布,我国将在2008年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中国的探月和载人航天同时让世界媒体注目。
中国2008实现太空行走
据报道,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航天技术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12月2日透露,“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已进入整船综合测试阶段,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已突破众多关键技术。
马兴瑞同时表示,我国将在2008年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马兴瑞说,目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预计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总装。
德国《柏林日报》3日评论说,太空漫步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东方红一号”、“载人航天” 、“嫦娥一号”之后的第四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增长的标志。
技术难关已经攻克
《柏林日报》在报道时提到,此前不少西方专家曾不止一次对中国太空漫步的技术表示怀疑,这将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的确,由于“神舟七号”将第一次实现中国宇航员的太空行走,对技术的要求可想而知。据专家介绍,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 气闸舱和宇航服是关键点。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究员尹怀勤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一般来说,航天服会安装动力装置和“安全带”。人类在地面上行走,靠的是脚与地面的摩擦力,但太空中就不能用这种方法了,要想向前后移动或者向左右旋转,就得依靠航天服上的动力装置,这种动力是利用火箭发动机的反推力来实现的。另外,初期进行太空行走,一般都需要“脐带”来连接飞船和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防止航天员飘走。
而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对于这些技术,其原理是人所共知的,但涉及到具体的应用,各国的技术都是保密的,而我国在神七上应用的技术也完全是自主知识产权。
美俄仍是第一梯队
太空行走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美国人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天空实验室”、“太阳峰年卫星”和“哈勃”空间望远镜。苏联航天员则通过太空行走修复过“礼炮号”空间站和组装、维修“和平号”空间站。太空行走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中第二步的重要内容,如果太空行走成功,我国还将进行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试验,为载人航天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打下技术基础。
第一个实现太空行走的是苏联人。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成为第一个太空行走者。同年6月3日,感觉受到侮辱的美国太空总署赶紧将爱德华-H-怀特送上太空。目前宇航员已实现了近百次太空行走。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和美国都是在第8次载人飞行的时候进行太空行走的。而我国则是在第三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的时候就将进行太空行走。尹怀勤表示,我国出于国力的考虑,在航天上的投入不及美苏,飞船的发射频率不可能太高,这就要求我们每次发射都要在空间技术领域向前迈出一大步,经过两次载人航天,我国已经具备了太空行走所需的技术储备。
专家表示,目前,从一些具体的技术上来看,如载人航天技术,我国已经列入世界第一梯队。但从整体的技术规模、投资力度等方面衡量,我国与欧洲、日本同属世界的第二梯队,第一梯队还是美俄两国。
西方复杂看中国航天成就
太空探索的热浪近来正呈现逐步升温的趋势。亚洲各国以及欧美各国都在纷纷推出自己的太空计划。韩国11月底刚刚公布了一项名为《宇宙开发项目实施路线图》的庞大计划,要于2020年发射首颗月球轨道卫星。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日前宣布,要在2031年派人登上火星。而据《印度时报》报道,如果得到政府的支持,印度可能将于2015年前后向火星发射无人探测器。德国《南德意志报》则报道,德国的一只不载人飞船将于2013年登陆月球。
也有一些人对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心存戒心。有的称中国的太空计划意在能源,有的甚至将其与军事行动联系起来。甚至最正常的商业卫星发射也遭人猜忌。欧洲卫星发展机构阿丽亚娜航天公司的负责人11月30日警告说,要警惕中国利用优惠的发射价格,在这个市场上搞“倾销”,并建议美欧联合起来,应对这个“非常、非常重大的问题”。据俄新网报道,截至今年10月31日全球共进行52次卫星发射,中国以9次稳居世界第二,美国和俄罗斯则各占31%,并列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