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今年92岁了,我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
对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征镒院士,这位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杰出学者、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谦逊地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用力做的,我个人得到国家如此大的褒奖,我感觉到只能尽有生之力,把后学的同志能带多少带多少。”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是毕生的衷曲
“出生于九江、长于扬州、成人于北京、立业于昆明”,时空变迁,不变的是吴征镒对一草一木的钟爱。
孩提时代,他的最大爱好是逗留在家中的后花园芜园,并从父亲的书房里拿出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写的《植物名实图考》,同眼前花草一一比照,开始“看图识字”亲近植物。17岁中学毕业就执意选择并考取了清华大学生物系。
抗战开始,华北容不下一张书桌时,他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大任助教期间根据所能收集的模式标本照片、植物学文献,写成近三万张植物卡片,到今天这些卡片还保存于昆明、北京和华南三处,成为编纂植物志的宝贵资料。
1958年,怀着对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的向往和热爱,吴征镒又举家从北京迁到昆明,从此开始他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立志立题、殚精竭虑、上下求索”的生涯。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话被众多植物学研究者奉若圭臬。比吴征镒小16岁、共事已半个世纪的周俊院士说,“前人解释为‘陈说山川之原本,尽名草木之所出’。吴先生说我们应遵循这种精神,并且亲笔书写这八个字并刻石于昆明植物所内,他自己同时身体力行。”
在中国植物学家中,吴征镒是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新种和新属)达1766个。他的学术生涯也被认为是现代植物学在中国本土化和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的缩影。
“吴老80岁高龄时还去台湾考察植物,走遍了全国所有省市。世界五大洲除了非洲都去过。”周俊院士提起有一次跟吴征镒去考察云南文山西畴植物:“在密林里他跌了一跤坐在了地上,突然说,‘唔,这里有个植物,是中国的新记录。’原来他坐在地上时见到这么一个白色寄生植物,拿在手上一看,就认出了是锡杖兰。”
和吴征镒一起主编《中国植物志》英文和修订版《Flora of China》的美国Peter H.Raven院士评价说,吴征镒院士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同时对全世界其它地方的植物有着广泛而深入知识的真正的学者。
历时45年编纂完成的鸿篇巨制《中国植物志》80卷126册,共有5000万字、5000余幅图,是三代植物学家集体工作的结晶,其中2/3的卷册是由吴征镒1987年担任主编后最终完成。
基本摸清中国高等植物的家底之后,吴征镒造诣日深,开始追索中国植物的来龙去脉,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及其历史来源、以及东亚植物区等一系列创新观点。1964年,他在亚非科学讨论会上提出,在北纬20°―40°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和印度支那地区是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甚至也是北美洲和欧洲等北温带植物区系的发源地。这个论断被广为引用。更在八十高龄时候毅然开辟植物系统进化新领域,提出了被子植物的“八纲系统”的学术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