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1日电 题:他们为世界重塑心灵——六个经典故事,写给百年后回眸北京奥运会的人们
新华社记者李柯勇、刘铮
一百年后再回眸第29届奥运会,人们将记住些什么?在北京奥运会即将落幕之时,已经可以考虑这个问题了。
精美的开幕式、一破再破的世界纪录、出色的组织工作,自然要载入史册。然而,还有一些人、一些故事会被经常谈起。它们也许细微,常常在荣誉的焦点之外,却远超出体育范畴,展现了人类心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人们将一代一代心口相传,直至它们成为经典。请允许我们用一百年后的视角重述这些故事。
罗比娜——自由
一百年前的8月16日,在鸟巢形状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里进行了女子百米预赛。有一位选手看起来如此与众不同,其他人都穿着背心、短裤,她却严实地裹着头巾,身穿长裤。发令枪响,她拼尽全力冲出去,仍被其他选手远远抛下,成绩是最后一名。但没有人嘲笑她,全场观众送给她热烈的掌声。
22岁的罗比娜是阿富汗代表团唯一的女队员,在奥运会开幕两周前,还不知道自己要参加奥运会。在她之前,阿富汗本来派的是阿哈德娅,阿哈德娅一直在艰苦训练。当年在阿富汗,妇女抛头露面参加体育运动仍是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容忍的,可能招来咒骂、威胁甚至暗杀。在奥运会前三个月,阿哈德娅突然失踪了。阿富汗代表团想尽了办法都联系不到她,只好临时换上罗比娜。
罗比娜是个银行职员,已很久没有正式训练了。由于害怕女儿受伤害,父母反对她跑步,可她坚持要来北京。比赛前,她小心翼翼地化了一点淡妆,涂了亮晶晶的指甲油,希望给观众留一个好印象。
那时北京已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国际都市,一切都让罗比娜感到新奇。她很想到处逛逛,可是她没有钱,甚至不能在北京多住两天,比赛一结束就得回国。
对她来说,回家也许比出国需要更大的勇气。她的教练担心,如果电视画面被某些人看到,她可能有生命危险。为了赛场上十几秒钟的尽情奔跑,她甚至要以自己的生命作赌注。
可是罗比娜说:“我不在乎,我是为阿富汗妇女的权利和自由而来的。”她还说:“也许回国后有一百个人反对我,只有两个人支持我,但我觉得两个人也比一百个人更重要。”这,就是自由的价值。
妮诺和帕杰琳娜——友谊
这是10日女子10米气步枪颁奖仪式上的一个场面:季军格鲁吉亚运动员妮诺拢了拢头发,走到亚军俄罗斯运动员帕杰琳娜面前,两人相视一笑,轻轻相互一吻,然后拥抱在一起。
如果人们知道,当时在千里之外,格、俄两国战火正在燃烧,就会明白这一吻的深意。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地区局势骤然恶化,格鲁吉亚宣布与俄罗斯进入“战时状态”。
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妮诺说:“能一起在体育比赛里同场竞技的运动员都是朋友,体育和政治没有关系。”她还幽默地加上一句,“哪怕是在射击这项可怕的运动中,也是如此。”
当时两位运动员的一吻让全世界动容,因为它超越了国界,超越了分歧,奥林匹克精神再次闪耀出和平友谊的动人光辉。
奥斯卡——勇敢
在11日的举重男子62公斤级决赛中,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一位没有成绩的运动员。哥伦比亚选手奥斯卡在三次试举中脱手,仍强忍伤痛,坚持完成了比赛。
当年一位记者详细记录了现场情形:奥斯卡缓慢走到杠铃前,看了看,有些迟疑,弯下腰,先左手握杠,右手小心地放在另一边。他发力,起杠,横杠明显一高一低,一边杠铃已经离地,一边的却仍在地上。突然他右手一滑,杠铃重重地砸到地上。全场一片惊呼!三盏红灯亮起,奥斯卡失望地转身走下赛台。
奥斯卡绝非泛泛之辈,他是2006年世锦赛亚军,多年泛美锦标赛的冠军。两周前,他在一次训练中拇指意外受伤,他叫医生想办法帮他固定好受伤部位,来到了北京。
“几分钟后,奥斯卡再度出场,全场观众热烈鼓掌。”那位记者写道,“他弯下腰,右手不断地变换姿势握着杠铃,很久,很久。直到离规定时间还有不到10秒时,奥斯卡咬咬牙,努力提杠,又是右高左低,又是右手一滑,同样使不上劲。奥斯卡没有放弃,他再次尝试。这一次,现场观众都清楚地听见那手指摩擦着杠铃滑落的声音。奥斯卡痛苦地闭上眼睛。”
奥斯卡的右手握着的已不仅是杠铃,还有全场观众的心。他坐在后台,不断地抚摸着右手拇指,教练问他还要不要第三举,他轻轻点了点头,把一层纱布缠绕着伤指,走向赛台。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奥斯卡准备良久,吃力地再次抬杠。杠铃离地了!奥斯卡在观众的助威声中吃力地坚持着……“咣”的一声巨响,杠铃又滑落了。奥斯卡大叫着快步走回后台,坐在板凳上,泪落如雨。
这真是令人揪心的一幕。在这悲壮的十几分钟里,人们感到了一种无比的力量。正如20世纪作家海明威所言:“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