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道具作为此项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训练一开始,就与参演官兵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道具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更换。训练之初,奥组委编导组给每名官兵配发了一根6米长的竹竿作为替代品,由于竹竿粗细不尽相同,而且容易造成劈裂,影响正常训练。3月初,开始换发新的道具替代品--铝合金管,每根重约5斤。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随着训练强度的日益增大,道具两端长期磨擦地面,开始磨短、磨尖,极易伤人,为了防止道具伤人,保护训练道具,官兵动了不少脑筋,他们在手握端,套上自行车内胎;在磨地端塞入木塞。5月初,进驻北京后,发放了用航空材料制成的道具,重约5.6斤,这也是最终表演用的船桨道具,它的桨端缝制了桨叶,通体呈灰白色,在外形上更加接近船桨的模样。
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无不凝聚着官兵的辛勤与汗水。在训练"撑杆跳跃"动作时,需要两人一组配合完成,要求一人单膝跪地,另一人踩在其肩膀上起跳,道具底端撑地,空中双腿还要做出飞马的造型,各组必须同起同落。由于动作难度比较大,危险系数较高,起跳者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整体动作始终无法做齐。为了解决起跳障碍,官兵们用三角铁焊接成与人肩同高的架子,上面铺了一块倾斜的木板,模仿人肩的造型,供起跳者练习。当时正值九月,天气炎热,长期的踩踏,使被踩者有的肩膀被踩掉了皮、有的膝盖又青又紫,走路都无法弯曲,训练异常艰苦,仅这一个动作就连续训练了三周,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受伤。可这一动作最终由于导演组开幕式方案中对表演队型的改变而被取消。官兵虽然觉得可惜,但为了使奥运开幕式更加精彩,依然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