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变化折射社会变迁 “盒装年夜饭”受追捧

2012年01月22日15:2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年货文化演变:

物质与精神并重

家住重庆九龙坡的王老太今年80岁了,年前,她早早就买了60多斤肉灌了香肠。在王老太家里,记者发现阳台上挂满了她亲手腌制的腊肉香肠等,可谓应有尽有。

当记者询问她为什么不直接去超市购买现成的,王老太连连摆手说:“我腌制肉食都大半个世纪了,以前家穷没钱买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什么都能买到,我就想尽办法自己配制香料腌制。几十年来,家人吃惯了我做的腌肉,我做这么多,都是给孩子们各自的小家准备的。”

和老年人不同,现在40、50岁的中年人介于传统与新潮之间,对于历史赋予的传统,他们一直秉承,对于泊来的新鲜事物,他们也取其精华欣然接受。

记者在永辉超市就看见一位40多岁的张先生在购买香肠、袋装牛肉等腌制食品。张先生告诉记者,每年腌制年货是最头疼的事,因为按老传统,家里要备年货,可他们夫妻俩工作比较忙,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到菜市场去购买肉、鱼等食品,回来后还要买香料、盐等,弄得一屋子一盆一盆的东西,不仅占地方,人还累得筋疲力尽,真正过年时又吃不了多少,到最后就成了摆设。想着下一年不再腌了,可是看着人家门前屋后挂的年货,又觉得家里没有年货不像过年。

“现在很多大型超市入驻重庆,置办年货可方便了,超市里什么都有,而且过年又不关门,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买,不受限制。老母亲喜欢腌一些鱼、肉,她再给我们置办一些,这个年货就齐了,既省事,又快捷。”张先生轻松地说。

年轻一代现在置办年货普遍觉得力不从心。他们通常找个机会和父母、家人团聚,不是在父母家吃现成就是出去下馆子,就算购些年货,也不会样样俱全,而是挑选几样有特色风味的商品在节日期间慢慢品味。

眼看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对年货的要求也不同了。60岁的田其英老人告诉记者,“我们那时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会比平时吃得好,我们那时没有压岁钱只有糖,过年得到一颗糖那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家住江北的陈永齐老人年近八旬,他回忆道:“我们年轻的时候年货都是以吃为主,腊肉香肠等腌制品都是由自家做,每人每月米啊肉啊都是限量的,平时吃饭都很节约,就为了把好吃的东西留到过年,现在不一样了,吃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他觉得,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就是最满足的事,他很珍惜跟亲人朋友相聚的时光。

对于重庆市民对年货需求的改变,重庆市民俗学会会长余云华称,过年买一些质量较好的食物、生活用品来慰劳自己一年来的辛劳,被称为置办年货,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的重要民俗,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每一个年代年货都有新的定义,像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年货是一桌难得吃上一顿的好饭菜,随着社会发展,年货变成了电视、洗衣机、VCD等电子商品。到了今天,单纯的物质上的年货已经不再被人们特别需求,人们比较倾注于精神上的意义,比如,全家人一起动手做年货增加过年的气氛,一起外出旅游,一起听场音乐会,或者看个电影。

他认为,“年货文化”的不断演变,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顺应了这种发展,给春节年货市场多“供应”点“精神大餐”,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越来越红火。

相关阅读:

   上一页   1   2   3   4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