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在这个价格起伏过程中,农村养猪户经历可不那么轻松了。有人讲述了上海市郊一位农户的经历很有典型性。这位叫方荣的农民,2007年看到猪肉价格的上涨,国家又有补贴政策,于是盖了3间猪棚,花2000元买了两头小母猪。2008年上半年,两头母猪共产下了20多头小猪,养了六七个月,猪卖了,赚了近4000元。到了2009年,第二批小猪出栏,肉价却已经跌得厉害,而饲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一分钱也没赚到!在2010年年初,肉价一直维持低位,方荣索性把两头母猪也转卖给了他人——养不起了。如今猪棚变成了柴草间。
在山西,基层的畜牧调研人员发现,过去两年的肉价低,导致很多养猪户退出了猪市。到今年还坚持下来的养殖户,即便能在高价下挣到一些利润,但所得还抵不上过去两年的损失。
这就是让很多业内人士困惑的“猪周期”魔咒:肉价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母猪孕仔6个月,仔猪出栏6个月,一般来看“猪周期”为3年,养猪户往往是“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
温家宝总理7月在陕西调研时说:“猪肉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增加,我很高兴。但城市中低收入群众感到难以承受,我有压力。我们的目标是,既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又让城里人吃上价格合理的猪肉。”
这句话道出了“猪周期”给调控者带来的“两难”选择。不少养猪户抱怨,2007年猪肉上涨较快,国务院出台了补贴、保险等各类扶持养猪的措施,之后大量游资进入养猪业,生猪数量大幅上升,反而使得2009~2010年两年价格连续下跌。
从这个意义上,就能理解国家发改委就本轮肉价上涨的说法了。一方面,要给城市低收入阶层以补贴;另一方面,则要维护农民养猪的生产积极性。周望军尤其不忘强调,广大养殖户不要过多补栏了,预计到“猪周期”的影响,这是提醒养殖户们:别老看眼前的利润,还要看到未来可能的亏损。
事实上,猪肉价格波动背后是中国生猪生产方式的困境。目前中国的生猪需求量每年6.3亿头,但是其中40%为散户养殖。在有限的规模化养殖份额中,养殖场也多为数百头到上千头的小规模,大企业很少。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广东温氏集团,生猪养殖量不过500万~600万头。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是“饲料大王”,如今投入几十亿元,要做“养猪大王”,仅在辽宁一省投资,就计划养猪300万头。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认为,养猪是中国农村传统副业,靠经验,养殖成本低,而大型集约化的企业养猪,要算人工、厂建、管理,在成本上争不过小农户,一直以来不占主流。但现在,格局正在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