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京”与“进京”的前世今生 北京户口有多“实惠”?

2011年06月07日10:4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留京指标 进京指标 指标 北京户口 社会群体关系 输籍 1975年 户口登记制度 北京大学生 北京高校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工商业的飞速发展与户籍制度的逐步开放,到了199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已达1099.8万,大大突破了1993年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中“到2010年市区常住城市人口控制在650万人以内”的计划。

同时,北京第一次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分配时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分配不到工作。

就在当年,北京市教委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新政策——“取消毕业生就业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打破毕业生就业的地区限制”,同时,对在京院校外地生源毕业生留京实行了“指标控制、择优留京”的办法。

至此,“留京指标”终于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指标”。

而此时的小西,刚刚升入高中,在父母的教导下,还坚定地怀着成为“北京人”的梦想,俨然不知千里之外的惊人变化。

据介绍,当时,留京指标是由北京市教委制定并下发到各个学校的“限量指标”,数额大概是各校非京籍生源人数的10%~25%,而且每年都会有数量波动,主要针对本科及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硕士和博士是‘不限量’的,都可以获得留京指标。”

在当时,“留京指标”成为落户北京的第一道关卡,随后,再拿到由用人单位提供的“进京指标”。只有“双指标挂钩”才能获得北京户口。

但是,“第一道关卡”从设立之初就引发了很多争议。“因为指标很少,所以各学校为分配资源都制定了不同的规则,普遍都是按学习成绩排名。”北京市教委一位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学生们对于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规则自然不满。“当时就有很多人质疑‘规则’的公正性,甚至有人提出,与其在名牌学校做‘凤尾’拿不到指标,还不如去普通院校做‘鸡头’,赚个便宜。”上述人士说道。

2002年,小西终于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北京的大学生”,而那一年,恰好是对“留京指标”争议最多的一年。

在2002年,北京市教委制定了统一的针对所有北京大学生的“留京指标”要求:“北京市所紧缺的23类专业人才”;“毕业院校范围应在所规定的281所院校(北京49所)中”;“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其英语水平最低应通过国家四级水平考试”。

此外,也有特例,“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的毕业生可不受专业限制被引进北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