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

2010年09月11日16:1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论坛 真实的中国 外交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 文君:

感谢赵主任的精彩演讲。刚才,赵主任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为我们阐释了公共外交的几个最为基本而又重大的问题,可为深入浅出,拨云见日,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二位发言嘉宾是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同志,傅部长是我国优秀的女外交官,也是我们北京外国语大学杰出的校友,傅部长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为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认为,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现在就让我们请傅部长作主旨报告。大家欢迎。

2010-09-11 11:08:48

  • 傅莹:

文君副书记、各位来宾,应邀出席这个论坛我觉得很荣幸,也很忐忑,我的同事李金章副部长让我无论如何到这儿发个言,但是我想不好该说什么,到了以后看到那么多老同事、老领导、老朋友,尤其看到梅老师,觉得有压力了。刚才赵主任讲的非常好,他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高深的研究,他讲的很多内容我都同意。

我年初回到国内,感觉国内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和探讨还是相当深入的,尽管软实力建设、公共外交这些概念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但是,可以看到,我们在政府层面、在企业、学界,大家都有这方面加强的紧迫感。刚才赵主任讲我们在这分析有不少有益的尝试,比较典型的就是孔子学院在国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确实,进入二十一世纪,软实力在国际关系当中的作用是日益突出了,原因可能一是因为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角度,所以对硬实力的使用代价增加了。二是各种非政府组织、机构比较活跃,对硬实力使用的制约也增加了。三是西方世界对硬实力的使用有反思。今天好像正好是“9.11”,美国撤军期间,国际上对美国和伊拉克战争分析很多,大家基本有一个共识,就是美国军队死了4000多人,伊拉克人民恐怕是死亡六七十万,美国花了3万亿美元,2倍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费用,结果实现了什么?树立起美国的民主样板,大家都认为实际上扶植了一个软弱的伊拉克,扶植了一个强硬的伊朗,这是一个得不偿失。所以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尤其这些西方的强国在今后使用硬实力上可能会有更多的顾忌,至少在一段时间会比较谨慎。

2010-09-11 11:09:13

  • 傅莹:

回顾就是在世界强国的崛起过程当中,实力的来源是有一个演进过程,最早十六世纪西班牙基本上靠海军;十八世纪法国在打仗的同时,它的软实力,比如文化和制度建设也开始发挥了影响。到了十九世纪英国,仍然主要是靠炮舰,但是英国的政治凝聚力、金融规范也在发挥作用,到法国还还一些。到了二十实际美国依靠军事、经济、科技领先取得的优势,美国的美式的文化、美式的教育和国际制度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强,能不能说美国是第一个软硬实力兼备的世界强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就是未来的强国,可能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之下,应该是一个软实力的强国。因为国际环境已经不再允许再走一条硬实力的道路了。中国应该是更加注重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的国家,正像胡主席讲的一样。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和平的时期,因为只有在一个和平的时期,才能实现我们的和平崛起。

中国的外交是以维护一个和平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在今后可能又更前进一步,就是维护和塑造创造一个合作的环境,一个可以和中国合作的环境,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影响力上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对于二十一世纪真正成为一个合作的世纪,而不是过去几个世纪充满战斗的世纪。中国在这方面应该说具备一定影响的能力。

2010-09-11 11:11:14

  • 傅莹:

当然,软实力必须要有硬实力做基础,但是软实力又不直接等于硬实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共外加是一个甚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共聚合手段。软实力严格意义上讲,用不动用军事力量来影响他人的能力。但是你要能影响他人,首先你的形象要好,在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我在国外的时候感觉到,国外对中国的看法和了解还是有限的,看法还是比较片面的,基本上是在高估中国和低估中国之间徘徊,一看到中国有成绩了,成功了,就说中国要“威胁”了,看到中国有问题了,就说中国“要崩溃了”。原因比较多,我自己的体会一是国外对关于中国的信息、关于中国的文化产品相互比较少,我们出口很多电视,但是在国外的电视机上播放中国的内容还是相当少的。我们出口的书和进口的书完全不成比例,出口的电影和进口的电影也完全不成比例。欧洲人跟我讲,说欧洲人对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基本是在厨房里面,在厨房里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上出现的形象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们的看法。在电视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形象很少,有的一些是二手的,甚至是负面的。这是我们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困难。

第二,在意识形态上跟西方,国际主导的还是西方的意识形态,我们跟他们之间差异比较大。尤其由于冷战的因素,他们对我们的制度缺乏理解和认同。前两天我接受德国记者采访,他很肯定我们的成就,谈起来真是非常的钦佩。但是他说你们都改了这么多了,政治制度为什么不改?我说我们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我们背后没有政府、没有政策、没有政党,我们是凭空得到的成绩吗?他看不到你的背后,看不到你的背后这些东西。

2010-09-11 11:12:36

  • 傅莹:

第三,可能是我们自己也要挖掘一下我们自己的责任,我们在公共外交上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一个怎么把中国自己的丰富的软实力的资源真正的转化为影响力。我理解今天的论坛主要是讨论这个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讲到公共外交是我们国家外交工作今后重要开拓的方向。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公共外交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的高度,外交部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加强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在外交部的新闻司成立了公共外交办公室、建立了公共外交协调机制,驻外使馆作出很多努力,要做驻外国的媒体、学界和民众的工作,各个使馆都在这方面确实有不少的开拓。从整体上来看,可能我们还是存在着差距,我们一些尝试要形成一个平衡的、有体系的一套公共外交,可能还要有一个过程。从工作对象来说,我参加外交工作三十多年了,我们和政府打交道还是颇有成效的,做政界的工作、做议员的工作、做各级政府、各界政府的工作,还包括军界的工作比较有成效,沟通比较多,但是跟媒体和公众打交道缺乏经验,也缺乏传统和习惯。我觉得还是对一般的民众,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年轻一代给予更多的投入和关注。

2010-09-11 11:22:56

  • 傅莹:

如何加强公共外交,我觉得需要研究,国内出版了不少书和刊物,这方面的研究还真的比较透彻,政协外委会出版的《公共外交通讯》里有非常多好的思想和建议,很多都是可以操作的建议。当然,整体公共外交要提高,我认为要有一个过程,思想观念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另外,能力的建设,就是个人能力的建设也要有一个过程。公共外交不是涂脂抹粉,是一种直截了当的自我介绍,就是把中国真实的情况、真实的看法说清楚了就好。最近我又去了一趟世博会,每次去世博会都特别有感想,世博会人流最高的时候60万人,低的也是20万人,世博会的餐饮甚至洗手间都经过非常精确的、科学的研究和论证。所以,现在的布局不管人流到什么程度都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拥堵,可以说大型人流有效管理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外国人到世博会看,除了感叹安排得很好以外,他最感叹的还是有效地管理。昨天晚上我陪了一个从天津回来的英国客人,他说你们中国人真了不起,他去看了一个工地,工地的材料都是每天按照需求供应,每天能够算清楚能用多少砖、钢筋、水泥,到了晚上就是正好的。他说英国算不出这笔账,外国人感觉中国人的组织管理非常好,组织管理背后他就认可你的制度。最近请欧洲人去贵州的农村,他们看了农村也是非常感触,贵州的农村还是相当贫困的,真的家徒四壁,但是温饱没有问题,大家精神面貌很好,你问农民生活怎么样?人家说好着呢,水稻田甭管是大块地还是小块地都种的非常好。他们对中国的这种制度的有效性非常佩服,当然同时也看到中国发展的不同层次、面临的不同问题。每次回来以后,接待欧洲的代表团非常多,所有的人都跟我讲,到中国人来看到的和他们听到的和想象的不是一回事。我就想,为什么一定要人到了中国才知道中国,才能看到中国的好,我们总不能去把世界上60亿人都到中国来看,才能树立起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个东西确实的是什么?可能还是一个公共外交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可能需要更主动的、更有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利用所有的机会介绍中国,而且能学会介绍简简单单的中国和中国人,就是一个平常的中国,最基本的一种自我介绍。

2010-09-11 11:24:01

  • 傅莹:

最近中宣部出了一本书《关于中国的七个问题怎么看》,写的非常好,比如中国存在很大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差距的问题。里面讲了历史的原因、地理原因、政策发展的原因,讲的非常清楚。我觉得像这样一种介绍方式,不回避问题去介绍问题,就比较好。在这方面有一个思想上的介绍中国人的方式和手段上的策划、规划和发展的过程。

另外,应急。这是公共外交最重要的任务,每次发生大的事,或者一个企业面临大的事的时候,能不能第一时间讲清楚你的立场或者澄清,这是对公共外交最基本的检验。举一个例子,在英国的时候注意到有一次加拿大因为捕猎海豹的问题,整个电视上和报纸上头版头条都是加拿大猎杀海豹的问题,非政府组织批评的声音浪潮很高,觉得他们很残酷。第二天加拿大一个“海豹大使”,就出现在所有的电视,每个台的采访他都接受,来讲加拿大为什么要捕猎海豹,有多少人靠这个生存,如果不捕杀和控制海豹的时候又怎么样。讲的头头是道,三五分钟把话说清楚了。第三天这个消息就没有了,这个事就过去了,他及时做了一个公关的处理,并不是大家都同意了和认可了捕杀海豹的问题,不是大家赞成捕杀海豹了,但是这个事情就过去了,解决了。我们有的企业,比如外面报道说这个企业是间谍或者有什么军方背景,都报道了多少年了我们也不澄清。所以竞争对手经常拿这些问题去找客户讲你看看是这个样子。就有一点像你是很美的雕塑,有人在上面泼了一个比如蕃茄酱,他不会泼第二瓶,如果你不去抹掉的话,谁过去都可以看到这个污迹,没有人清理它,只有你自己能够清理。

2010-09-11 11:26:56

  • 傅莹:

刚才赵主任讲的话语权,我们有的时候说话语权在不在我们手里的问题。有的时候我想,有时候话语权在我们的手里,就是我们用不用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责备西方的媒体,责备他们为什么不能客观的报道我们。我觉得这很难,西方的媒体就是批评,就是给你难堪的,为难你的。就像一个演出过程当中的一个报幕员,他告诉你待会儿来有一个人唱的非常糟糕。但是唱得到底好不好,要靠观众来评判,你要上去唱,你不能靠他讲说有一个歌手唱得很好,你不上台,真正面对公众的必须是我们自己,介绍我们自己。所以,当我们有这个机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条件和能力上去表演和介绍我们自己,也不见得每次都赢,也像踢足球一样,你上场可能0:3输了,但是你踢了,你存在了,你表现了,而且你有机会3:0赢他,但是如果不上场的话,那你就是输了。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行动的主动性的问题,当然能上场,这就是第三个问题——公交外交能力的建设的问题了,这就是具备自身能力的提高。

能力提高有两个方面,一是考虑点、出发点,我们在公共外交的时候有一个难点,就是现在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公众,是国内和国外两个公众,这两个公众期待的不一样,如果公共外交把着眼点放在国内的公众,甚至迎合国内偏激的那一小部分公众,公共外交政策不一定好。我觉得公共外交主流、方向还是理智,是宽容的。所以,我觉得公共外交大的方向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走。二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我自己在外面做公共外交还是有很多教训,也有一些经验,我觉得公共外交这些年做下来,尤其是应对媒体的问题,这是一个专业,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不是外文好了,政策熟悉了,能言善道了,就可以做好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培训的过程,像奥巴马每一场采访和演讲之前都有非常严格的训练,训练的很苦,美国驻英国的大使一年接受采访110多次,每次采访之前要把使馆里最刺头的年轻人叫在一起,他们专门有一个摄影棚,让他们提问题,说如果你今天难不倒我,就上飞机走人,我不要你了。这是一个互相斗智的问题,媒体人在和你斗智,斗智的对方是谁?不是对方,而是镜头背后的公众,有的时候这些媒体和你唇枪舌战,你好像赢了他了,但是你有可能失去那些在后面看电视的人。所以这确实是一门专业。

2010-09-11 11:28:3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