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改善生态环境攻坚战。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着力补齐生态短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大幅减少污染物源头排放。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并重,源头控排与末端治理并举,煤耗与能耗双控,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优化四大片区工业布局,加快烷基苯厂等重点企业搬迁,启动实施南化、南钢、梅钢等企业转型升级项目。减少煤炭消耗总量,严控新建燃煤耗煤项目,调整优化煤电布局,发展清洁能源,启动实施化工园供热一体化项目,完成协鑫发电和秦源热电等“煤改气”。减少化工铸造等落后产能,推进化工园区内46家化工企业限期整改转型关闭,全面实施化工园区外化工企业关停转迁计划,开展铸造等低端低效产能淘汰工作。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完成清洁生产企业审核100家,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100个。
更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热电、水泥等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和提标改造,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重拳治理臭氧污染,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氮氧化物减排,全力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扎实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让市民享有更多蓝天。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河长制”管理,大力整治黑臭河道,统筹开展排口治理、存量管网清疏等工程,推进736个排水达标区创建,实施主城水系连通、引水补水工程,让城市的水更净、河更清。完成10个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城北、江心洲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开展河湖水库水生态修复,实施水断面达标工程,确保达到国考、省考标准。推动取水口整合,完成主城应急备用水源近期工程。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进一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重点区域土壤分级分区管理,开展关停搬迁企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试点。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实施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利用好长江岸线资源,全力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建设,让“黄金水道”持续产生“黄金效益”。大力推进省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建设,实施江北新区核心区、南部新城红花—机场片区、江心洲中部片区等一批示范项目。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坚决守住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深化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推动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加快北部和南部生态涵养区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启动新一轮城乡绿化行动,完成绿化造林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9.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6%。
实行更严生态保护制度。制定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直接挂钩的财政政策,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完善排污许可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机制,用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转型。从严执行生态环境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健全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环保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