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宝贵机遇,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动南京企业“走出去”,鼓励轨道交通、电力通信、水泥装备等优势产业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市场空间。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交流,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深化扬子江城市群协作,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科技产业合作,进一步发挥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作用。
打造开放发展平台。加快全市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到65%。全力推动三大枢纽经济区加速发展,高标准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对外开放基地。办好海峡两岸企业家峰会、第二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首届全球未来网络峰会等重大活动。进一步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强化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招商,鼓励外资主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6亿美元,吸引外商投资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16家。拓展电子口岸功能,深化长三角口岸通关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深化区域合作发展。大力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加快先导区建设,以跨市域城际轨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等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提升三市沿江生态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推动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好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南京都市圈建设,打造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次中心城市、重要城镇之间0.5—1小时通勤圈。继续做好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九)强化城市文化建设,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好南京城市“根”与“魂”,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与风采。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中国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培育拓展新时期市民精神。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用好用活党史资源,传承“雨花英烈精神”,激发全市人民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公共文明引导工程,使崇尚文明成为全社会的风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新型智库。举办世界知名创意城市“南京周”等活动,展示城市文化国际魅力。
保护传承城市文脉。进一步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城市整体格局风貌、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古镇古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申遗和“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打造城市国际文化名片。围绕明城墙重要节点,加强整体规划、改造、提升,彰显城市特色。实施颐和路历史街区、百子亭历史风貌区、南捕厅四期等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展示与复兴工程,启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二期、科举博物馆二期、中华门城堡加固等工程,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实施《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建设国家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标准化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推动江宁区、建邺区、全市13个街镇创建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化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开展送演出、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创成首批“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建成艺术小学新校,完成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建设。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设立南京艺术基金,鼓励创作更多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及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努力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建成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和长江路文化休闲体验示范功能区。完善“创意南京”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积极创建“全国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增加文化有效供给,聚焦文化特色塑造,打造南京文交会、《报恩盛典》等特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