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区域创新中心
1、建设高水平创新园区。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一核两区多园”的布局,提升园区创新能级,努力使园区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和抢占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大力推进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集聚更多创新资源。发挥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加快建设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省产研院专业所等平台,争创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区,着力在智能、设计、信息三大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大力建设中以、中德创新园,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以科技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国际合作典范。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建设常州科技街,鼓励园区普遍建立“一平台三中心”,不断完善和提升园区的产业和创新服务功能。
2、加快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大力建设新型企业研发机构,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0家,推进“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以产业链为基础、按创新链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累计培育10000家各类初创科技企业。
3、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大力推进“龙城英才计划”和“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吸引更多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及团队来常发展。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股权投资、科技贷款和科技保险,促进拨、投、贷、保深度融合,创新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科技金融模式。深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力度,鼓励企业形成更多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1、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重点在城镇化投融资创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索路径,加快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常州特色的产城融合改革新路。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辖市(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序推进武进区的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挥综合服务优势。
2、推动开发园区提档升级。围绕提升开发区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着力提升投入产出效益。推动开发区产业集聚和特色发展,常州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通用航空和生物医药产业,武进高新区重点发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产业,金坛经开区重点发展光伏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溧阳经开区重点发展输变电、储能装备产业,常州经开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新型特种材料产业,天宁、钟楼等开发区也要加快推动主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开发区竞争力。大力推进常州、金坛、溧阳经开区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支持金坛金城工业园、常州航空产业园申报省级开发区,建设好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海峡两岸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等园区平台。推进开发区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理顺各类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职能关系,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开放机遇,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进一步推进“五个国际化”建设,努力培育开放竞争新优势。加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外资项目引进力度,着力提高外资质量和效益。推动外贸向“优进优出”转型,加强十大产业链出口品牌培育和出口基地建设,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引导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行业加快“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并购重组,建立境外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国际服务外包等新型业态,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加快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功能,积极推动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提升和扩大口岸开放综合效应。
(五)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品质
1、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提升中心城区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改造更新,促进现代商贸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品质建设新龙国际商务城、钟楼新城、凤凰新城等新板块,加快常州经开区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推动中心城区与金坛城区融合发展。围绕建设江苏西南门户城市和宁杭发展带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加快完善溧阳城市功能。
2、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常宜、溧高、苏锡常南部通道高速公路和沿江城际铁路,加快推进233国道常州段、122省道常州东段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实施312国道快速化改造前期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完成白云路、雕庄路等工程,推进劳动西路、大仓路等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地铁一号线建设,启动建设地铁二号线。加快公用事业发展,继续实施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及天然气利用三期工程,完成生活垃圾转运站二期、江边污水厂进水管网扩建等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建设城市综合管廊。优化提升区域防洪除涝体系,加快实施新沟河、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推进京杭运河常州经开区段三级航道整治。健全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体系,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城郊接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等城市环境薄弱地段开展专项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3、加快城乡一体发展步伐。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推进省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和市级中心镇扩权强镇,建设一批功能现代、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镇。加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力度,推进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1、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全过程。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完善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步形成定位更清晰、布局更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充分盘活利用存量土地,严格处置闲置土地,提升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2、加快生态绿城建设。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开展大规模城乡绿化,提升城乡绿量和绿化养护水平,建设“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按照“增核、扩绿、连网”的要求,持续推进生态源保护与建设、生态廊道等生态绿城六大建设工程,建设横山、环太湖等郊野公园,加快皇粮浜公园、新龙湖湿地公园等城镇公园绿地建设步伐,实施老运河保护及环境整治,打造集人文、自然、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资源。按照项目生态化原则,不断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营造更多绿色空间。
3、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提高全市环境质量。加大治水力度,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和城市河道整治,推进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点源和面源治理,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大治气力度,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主城区重污染企业关闭搬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钢铁、水泥等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加强机动车尾气、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治理,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加大治土力度,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农田土壤环境调查,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地块土壤监测,对工业企业污染场地土壤实施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