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月11日在常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费高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以来,市政府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我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
(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迈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0年增长62.8%,五年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0年增长88.3%,五年年均增长13.5%。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分别达1.5万亿元、1437.4亿美元、150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1.8倍、1.5倍。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大力推进“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和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3︰55.3︰41.4调整到2015年的2.8︰48.2︰49,重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78.8%调整到2015年的76.8%。预计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1450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十大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3.3%。重大项目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东风、众泰、北汽三个汽车整车项目和斯太尔发动机等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落户我市,北京通航等通用航空项目成功落地。上市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21家增加到2015年的3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60家。预计2015年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达733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数跃居全省第二,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水稻单产连续保持全省第一,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三)发展活力日益增强。重要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按照“5416”基本框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企业登记注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011年的380项减少到2015年的213项,行政审批效率得到提高。产城融合综合改革积极推进,部分区域已形成基本形态。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积极进展,成功组建运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江南金融租赁公司,创业投资机构达89家。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成70%,武进区全国农村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大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龙城英才计划”,企业创新地位更加突出,创新平台功能大幅提升,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1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5%。2015年末,全市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累计超过813万平方米,企业研发机构超过1240家,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400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居全省第一。连续14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武进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常州科教城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成为“全国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并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创新园区第二名。实施产业、科技、项目、基础设施“四个西进”和区县挂钩合作,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四)城乡环境更加宜居。推进城市建设由“筑形态”向“优品质”转变,城市功能板块建设步伐加快,新龙国际商务城、钟楼新城、凤凰新城等城市新片区建设成效显著。京沪高铁常州北站、泰州大桥南接线、西绕城高速、青洋路高架北延、城市防洪包围圈、锡溧漕河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建成新堂北路、永宁路、飞龙西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常州机场完成4E级改造并实现一类口岸开放。“9313”综合整治工程稳步推进,成为首批“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五年新增城乡绿地5000公顷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生态绿城建设初见成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建成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大气环境整治成效明显,201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7%,市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18.1%。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五)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预计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700元、22000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66.5%、78.6%。五年累计新增就业60.1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成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均保持10%左右的幅度增长。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成为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示范市。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得分位居全省第三位,江苏工业学院成功更名为常州大学。建成15分钟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段成为世界遗产,文化场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100”、“文明社区天天乐”等活动让广大市民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率达28%以上,连续保持“全国交通畅通工程”A类管理水平。法治建设加快推进,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城乡社区“减负增效”走在全省前列。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持续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六)政府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政府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精神,“四风”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化政务公开,建立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市级部门预决算和市级“三公”经费预算全部公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2577件,妥善解决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