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激发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行动自觉,突出抓改革促创新,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新常态下,不改革就不能前进,不创新就不能升级,不开放就不能生存。我们将不断增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忧患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意识,奋力闯出一条发展新路。
一是深入推动改革攻坚。深化简政放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抓好监管系统的运行和部门的联合执法,让失信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深入推进“三单一网”建设,推动政府权责清单管理和便民服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着力消除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创新重点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多元结构的产业引导基金,着力推动县区、开发区(新区)参与重点产业投融资体系;继续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监管体制。消除市场壁垒,深入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本更多向中高端产业集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加强金融监管,规范扶持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进一步消除进入门槛,放宽投资领域,坚定不移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
二是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健全研发平台,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扎实推动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今年新增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打造一批“洪城众创”空间。发展高新产业,力争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5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60家。完善服务体系,鼓励支持众创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启动南昌科技创新服务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南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强化创新创业要素支撑。全面整合全市各类科技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建设步伐,为科技创新提供便捷、快速的信贷、保险、担保支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努力营造“人人都能创业、个个都可创新”的浓厚氛围,让每个人都可以把创业创新的冲动转化为行动,把创业创新的构想付诸于实践,进而找到施展自身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用武之地,使南昌成为创业创新之城。
三是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切实提升理念、视野和格局。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国际化视野,坚持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统筹、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结合,加快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尤其要创新招商理念,真正把着力点放在优化服务、健全发展环境、维护政府信用和形成高端要素配套上。大力建设口岸、平台和通道。加快建设完善昌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基地。积极对接中欧国际班列,力争开通全省首条欧洲航线;以高等级航道和快速铁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打通连接长江水道和出海的通道;探索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通信便利化,努力拓展陆上、海上、空中、数字四大开放通道。着力强化招商、贸易和合作。始终抓牢“一号工程”,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商会招商、协会招商、以商招商。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程市场,着力打响“南昌建设”品牌。全面加强合作交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发展友好城市关系;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深度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着力加强与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泛珠三角省会城市等协作区的经贸合作和高层互动;深入推进昌九、昌抚一体化,推进昌九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合作,与抚州市共同研究编制昌抚合作示范区规划。全面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城市”,主动对接、借鉴复制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试点经验;不断完善南昌市重点产业投资引导资金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决策协调、调度落实和督查考核机制。
4.坚持系统统筹思维和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强功能促协调,着力打造城市品牌。
城市发展的核心是人,我们将坚决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坚持系统统筹,完善城市规划。坚持城市用地与人口相匹配、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完成《南昌市城市公共空间专项规划》、《扬子洲地区概念规划》、《南昌市综合管廊规划》、《南昌市燃气专项规划》等编制工作。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城市功能。交通方面,加快轨道2、3号线建设,继续推进“十横十纵”干线路网、城市跨江跨湖通道、城市出口通道建设,大力实施道路桥梁维修改造;实施“主城区道路交通畅通工程”,持续开展“五车”、“六乱”整治行动;启动实施“停车场三年攻坚计划”,力争三年内我市主城区“停车难”问题有所缓解。管网方面,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着力建设“海绵城市”;继续推进“杆线下地”工程,尽力消除城市“空中线网”。公共服务方面,全面完成九龙湖新城外国语学校初高中、腾龙学校、南昌十中经开校区、前湖小学及部分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省妇幼保健院、省二附院、省文化中心项目建设,开展古豫章十景的挖掘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恢复工作。生活配套方面,继续大力推进惠民便民利民工程,强化社区环境整治,推进小游园、便利店建设和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新建一批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进一步加强背街小巷及重点部位补充照明。
三是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继续推进18个特色小镇打造;结合开展“六好农户、六好村庄”创建、“千万树木进千村”等工作,加大新农村村点整治和村民建房管理力度,大力推广农村新户型,建设一批示范村,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