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十二五”,看到的是可喜变化。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概括来讲就是“三突破、三跨越、三翻番”。“三突破”,就是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年均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年均增长10.9%。“三跨越”,就是财政总收入连续跨越400亿、500亿、600亿、700亿四个台阶,达到727.2亿元,年均增长1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跨越200亿、300亿台阶,达到389.2亿元,年均增长21.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跨上3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4%。“三翻番”,就是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2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到1450亿元,年均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达到1608亿元,年均增长16%。
二是城市空间快速拓展。存量空间持续优化,实施了旧城改造三年强攻计划,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完成了两轮“拆违拆临、建绿透绿”行动。累计完成旧城(棚户区)改造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拆除违建、临建面积38.3万平方米,还路于民9.99万平方米,还绿于民5.36万平方米。增量空间大幅提升,实施了新城建设三年强攻计划,九龙湖30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全面建设,10.35平方公里的朝阳新城基本成型;新建撤县建区顺利完成,长堎镇全面融入中心城区;全市建成区面积比2010年增加77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快速推进,16.8平方公里的直管区“四横两纵”骨干路网正在加快建设,3平方公里的核心起步区已经建成。空间联系更加紧密,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南昌正式进入地铁时代;“十横十纵”快速路网建成通车42.78公里,正在建设108.22公里;朝阳大桥、象湖隧道等一批过江通道先后建成通车,“一江两岸、南北双城”的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三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855元,比2010年增加13555元,年均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8元,比2010年增加6526元,年均增长13.8%。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类学校发展到2080所,覆盖149.62万名学生,比2010年增加2.28万人,新增幼儿园9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机构974个,比2010年增加176个;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建成了一批公共图书馆、群艺(文化)馆、博物(纪念)馆、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室;3个广播剧、歌剧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建成各类体育场地770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3平方米。民生投入持续增加。五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866.3亿元,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率由2010年的95%提高到98%;城乡低保水平提高,城区、县城、农村标准从2010年的300元、260元、120元分别提高到480元、450元、280元。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16万人减少到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4%下降到2.5%。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口电视覆盖率达到99%,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3.6%。
回顾“十二五”,积蓄的是巨大能量。
五年来,我们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蓄了巨大的发展动能。始终坚持先行先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土地储备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始终坚持内联外融,省内一小时经济圈初具雏形,南昌大都市区规划建设拉开序幕;与长、珠、闽发达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接不断加强,引进了汇丰银行控股公司、欧菲光、航天科工、中节能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
五年来,我们全力培育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和千亿园区,促进产业高位谋势,积蓄了巨大的发展势能。百亿企业由2010年的2家增加到8家;食品产业率先达到千亿规模,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接近千亿;高新、经开、小蓝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超过千亿。特别是临空经济区,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不仅路网和标准厂房建设快速推进,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高端、前端、深端产业项目也快速入驻,其巨大的发展前景已经初露端倪。同时,随着以全省金融商务区为重点载体的现代金融业,以万达文化旅游城、绿地国际博览中心、恒茂梦时代广场、王府井城市综合体和多个电商互联网创业创新项目为主要抓手的现代商贸旅游业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51家,农业发展稳步走向中高端。
五年来,我们稳打稳扎统筹城乡发展,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积蓄了巨大的发展潜能。致力于改善农村面貌,共计建设了21个特色镇、72个“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和358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完成了涉及25条主要干道沿线“五化”综合整治,深入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农村“清洁家园”工程建设,秀美乡村建设水平快速提升。致力于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推进“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和“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开展了“蓝天、清流、净土”行动和象湖、抚河、乌沙河、玉带河等河流湖泊水系整治,完成了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瑶湖郊野森林公园、大象湖湿地公园、赣江两岸风光带建设。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空气质量持续优良,其中2015年优良率达到86.3%,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我市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致力于优化社会环境,持续推进法治南昌、平安南昌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与此同时,国防建设、人民防空、拥军优属、国家安全、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等工作持续加强;审计统计、质监安监、参事文史、社科研究、档案史志、机要保密、地名水文、科普气象、老龄慈善、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防灾减灾、爱国卫生、红十字会、机关事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取得喜人成绩,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回顾“十二五”,积累的是宝贵经验。
五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做好政府未来五年的工作:
要有全新的理念。新常态要有新理念。过去五年,正是因为全市上下主动认识和把握新常态,才使得我们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顶住日益加大的压力,保持了经济社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要有宏大的格局。大龙头要有大格局。要持续深入地“跳出江西看南昌、立足全国看南昌、放眼世界看南昌”,敢于同大的比、与强的争。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四个聚焦”,强力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已经让全省、全国看到了南昌站前列、立潮头的新气派,也逐渐显露出了一系列厚积薄发的大气魄。未来五年,我们更要放大格局,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来审视、谋划、推动南昌发展,使南昌真正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排头兵、拉动全省发展的火车头”,真正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都市。
要有过人的担当。大时代要有大担当。未来五年,我们国家正处在加快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伟大时代,南昌也正处在打造核心增长极、共筑“四强梦”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必须要有一往无前的担当精神,在矛盾、困难和挑战面前不犹豫、不动摇、不退缩,真正做到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努力营造担当可贵、担当光荣的良好氛围。
要有恒久的定力。大战略要有大定力。即将提交审议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六大战略”。要切实增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大局意识,牢固树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使战略细化为一项一项具体的工作举措,转化为一茬一茬现实的发展成效。
要有务实的作风。南昌的地位,说到底是干出来的。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洗礼,以及持续深入的法治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建设,广大干部的工作作风是过得硬、靠得住的。未来五年,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弘扬实在实干实绩的优良作风,不耍花招、不图虚名,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为“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提供有力的作风保障。
过去五年,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要看到,南昌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属于欠发达省会城市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稍有松懈就会掉队”的竞争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经济运行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不少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还不够多,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增长板块还不够强;城市承载功能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任务还很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压力不小,政府效能仍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五年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归功于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驻昌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离退休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南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