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报告:新现代化理论与城市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14-08-21 16:29:32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中科院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中科院 报告 现代化 城市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京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城市现代化研究》。报告对新现代化理论与城市现代化进行了阐释。

报告称,新现代化理论指在20世纪80~90年代涌现的各种新的现代化理论,如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再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三种新现象:(1)高技术革命,知识经济兴起;(2)信息革命,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3)环境运动兴起,环境保护受到广泛关注。而且这些新现象,不仅局限在发达国家,而是迅速向世界扩散,有些发展中国家加入大潮流。显然,这些新变化,不仅超出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解释能力,而且超越了后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范畴。它们需要新的理论解释。

新的现代化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世界现代化的新进展;而且有些理论,如反思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试图覆盖现代化的全过程,解释现代化全过程的基本原理。当然,后现代化理论也是关于现代化全过程的一种理论解释。这里简要介绍它们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

首先,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城市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胡伯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Huber, 1985),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环境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理论。《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系统阐述了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生态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它要求采用预防和创新原则,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生态现代化是现代环境意识和生态文化引发的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一般而言,现代环境意识和生态文化,以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经济科学和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基础,提倡高效低耗、高品低密、无毒无害、清洁安全、循环节约、公平双赢、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预防创新和健康环保,主张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监督和谁渎职谁受罚,反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超量消费,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完全脱钩、社会进步与环境进步的良性耦合、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何传启,2007)。

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发生所有方面,生态现代化理论完全适用于城市现代化。

如果参照生态现代化理论,城市现代化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城市现代化是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的工业化转变,第二阶段的城市现代化是从现代城市向生态城市的绿色化转变,这种绿色转变发生在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居民等各个领域,主要是环境管理方面。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