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经济2050:路径与影响》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 2014-06-12 16:38:1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焦梦  |  责任编辑: 焦梦

2.3  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绿色经济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支持绿色技术的发展,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可以创造更多体面的就业机会,减少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依赖;拥有更多的森林面积、更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更多的公共交通、绿色建筑,以及更健康的消费方式和更少的食物浪费。

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对中国GDP会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内。在绿色情景下,GDP增速将放慢,但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增速。从3个情景的GDP总量来看,褐色情景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绿色情景中,2015—2020年的GDP增速将从基准情景的7.46%下降到7.28%2020—2030年从4.75%下降到4.52%2030—2050年从2.73%下降到2.42%。虽然增速下降,但这种增长速度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算上环境成本,绿色情景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绿色情景中经济相关指标虽然有所下降,但能耗和排放指标下降得更快(具体数值见附录二)。从图10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下降力度明显快于经济指标的下降,森林面积则大幅增加。在经济总产出下降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然略有增加。因为绿色发展使得耕地面积得以保护,亩产在水、土壤、技术等多重条件的支持下也有所提高。

图10 绿色情景与基准情景对选定变量的影响对比 

绿色情景有利于保障中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更健康。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经济存在负面影响的冲击(林伯强、王锋,2009)。绿色情景下,中国的石油需求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减少,这可以减小石油价格变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绿色情景下从2011—205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比基准情景可以减少约72.30亿吨,平均每年减少1.81亿吨。

在绿色情景中,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有明显的下降,消耗峰值也会更早到来。在绿色情景下,从2011—2050年,消耗能源将比基准情景累计少295.47亿吨标准煤,比褐色情景少647.53亿吨标准煤,数量巨大。在绿色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的峰值将在2044年到来,比基准情景早2年,而峰值消耗量比基准情景少了9.92亿吨标准煤。而在褐色情景下,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耗量仍在持续增长。在绿色情景中,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将提高到33.77%,而煤炭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到31.87%,非化石能源成为中国一次能源最主要的来源。

走更加绿色的发展道路,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会提前到来。绿色情景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会在2025年出现,峰值排放量97.02亿吨。而在褐色情景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持续增长,到2050年将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图11)。从2011—2050年,绿色情景将比基准情景累计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共计785亿吨,比褐色情景减少排放1760亿吨,这将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做出巨大贡献。

图11 3个情景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比

绿色情景中,水资源总量有所提高,而水资源需求量则有所下降。在基准情景中,从2030年开始,中国长期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将有所缓解,水资源压力指数开始小于1[8]。在褐色情景中,因为水资源长期短缺,谷物种植将受到影响,每公顷的谷物产量将比基准情景降低0.83%,比绿色情景降低1.22%,进而影响到粮食安全问题。

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带来更多相关的就业。在绿色情景中,6个部门[9]最高的绿色就业人数可以达到4300多万人,而在基准情景中只有3400万人左右,褐色情景更是只有2800多万人(图12)。传统产业部门的就业也将更加绿色,基准情景中,2050年水泥产业的就业中38.44%都是绿色相关岗位。

12  3个情景下的绿色就业对比

2.4  传统产业通过改造可以完成绿色转型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绿色转型,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化”或生态化改造,以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导向,获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水泥、钢铁这样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是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重点。

在绿色投资的支持下,中国水泥产业可以有效完成绿色转型。基准情景中,从2011—2050年,中国水泥产业所需的绿色投资共约8000亿元,平均每年约200亿元。通过对余热发电、CCS应用、脱硝、替代燃料4个方向的支持,可以带来每年10—30万人的绿色就业。到2050年,绿色就业岗位可以占到水泥产业全部就业岗位的38.44%。吨水泥能耗将下降到0.1吨标准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水泥这样的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最重要的是降低生产总量。中国水泥产量占全球产量近60%(中国水泥网,2014),如果总消费无法下降,采用再多的先进技术,也很难控制该产业的总能耗。建筑业的水泥使用量占全部水泥消费的60%左右,2020年以后,中国的建筑面积增长速度放缓,水泥消费量才开始有明显的下降。所以如果要控制水泥消费量,就需要减少每年的新建建筑量。

绿色投资的效益高于成本是传统行业企业主动投入的关键。水泥产业绿色转型的典范是余热发电。截至2010, 中国建设余热电站的水泥生产线692条,总装机容量4657MW,发电量全球第一(曾学敏,2011)。纯低温余热发电的供电成本通常在0.120.16 /KWH 之间(其中折旧费占3739%,维修费占2528%,其他费用占1822%)。余热发电的供电可满足水泥生产用电的1/41/3,吨水泥成本可降低1215元。投资回收期在34 年之间。企业认识到绿色转型与投资的效益高于成本,就会主动进行转型,把资金投向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2.5  绿色就业中存在一部分非正规就业,急需政策保护

非正规就业在城镇就业岗位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缓解贫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薛进军、高文书,2012)。但是,非正规就业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工作条件差、收入水平低和缺乏社会保障等(吴要武、蔡昉,2006)。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相对体面、收入较高的就业岗位相比较,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农业、林业和建筑业中存在大量的非正规就业。

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捡破烂和收废品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他们是生活垃圾循环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在基准情景中,2050年这类非正规就业人数大约在550万左右。非正式的垃圾回收就业人员大多是城市流动人口,缺少社会医疗保障,从业环境恶劣,是呼吸道、肠道等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难于管理,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提前规划解决。如果将垃圾回收过程全部正规化,这些人很可能达不到就业的要求,又面临着失去部分生活来源。

 

专栏3  巴西的拾荒者合作社

巴西垃圾处理模式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将城市拾荒者组织起来,成立拾荒者合作社。当地政府免费提供场地,非政府组织赞助设备,企业提供垃圾分类培训,为拾荒者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巴西全国有500个拾荒者合作社约6万名成员。合作社由拾荒者实行民主管理,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人均月收入可达200美元,相当于巴西最低工资水平的两倍。2010年,巴西实施一项新法律,要求所有城市和私营企业都必须与拾荒者合作社合作。这么做既给合作社带来更多机会,又为合作社迈向更职业化和规范化道路施加压力。拾荒者联合起来与政府资助、企业规范化管理相结合,不仅使垃圾回收工作更高效,同时也为大量巴西贫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地提高了拾荒者的收入水平和就业环境。

来源: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72367

    林业和城市居民建筑节能改造带来的绿色就业,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林业的绿色就业中一部分来自人工造林,很多岗位都是临时性的。建筑就业市场上存在大量包工头组织,它们经营规模不大,并且没有注册,依靠挂靠的资质或无资质经营,不遵守国家的劳动法规等规定,一般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

绿色就业需要能力建设、培训和教育。国际劳工组织《全球视野下的绿色就业技能》报告显示,在多数国家和部门,合格工人的短缺阻碍了向绿色经济的转型(国际劳工组织,2011)。可再生能源领域和绿色农业等新兴就业对相关专业技术的需求更高,这就需要政府为他们提供一些就业支持。特别是在农业方面,中国农村地区大批青年和中年农民进城务工,把农业留给了老人、妇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

水泥等传统行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人员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中国水泥产业的就业人员总数已经从2000年的165.61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92.97万人[10]。在基准情景中,2050年水泥产业的总就业人数约为19万人。政府应确保转型的节奏在可适应的范围内,同时做好人员的再就业和转岗安置,降低就业转换的成本。

 

专栏4  中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

科技特派员是2002年在中国基层先行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后在全国推广。现在已遍布中国90%以上的地区,共有超过72万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灵魂是要找到和农民进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人群,利用共享土地机制、用市场方式发展创新驱动解决农业的模式,实现农业从田头到餐桌一二三产全产业联动。科技特派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和培训,带动农民一起致富,带动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来源:夏英、王震.农村科技特派员推广服务体系与传播机制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1.3

3  政策建议

3.1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面政策措施的协同促进

发展绿色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的方方面面,不是某项政策或措施能够单独实现的,需要绿色政策、绿色投资、绿色技术和绿色消费的协同推进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从整体层面制定绿色经济相关规划。国内现有的一些发展规划,如环境保护规划、能源规划、节能建筑规划、交通规划等都涉及绿色经济的内容,但特别缺乏在整体层面的绿色经济发展统一规划。应建立绿色经济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增强部门之间的联络,避免部门之间的掣肘,不能因一个部门的绿色发展对其他部门造成阻碍。

中国的绿色农业发展要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同时下手。在生产端,要从化学农业转向绿色农业,坚持面积稳定、绿色发展、耗损降低。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农产品在收割、运输、储存、加工过程中的损失也需要通过设备技术的提高予以改善。在消费端,要坚持合理膳食、减少浪费。在满足营养需求的情况下,需要对居民的饮食进行合理引导,形成良好的膳食结构。在基准情景中,谷物的综合浪费率降低2个百分点,20112050年粮食进口量将累计减少3.1亿吨。

以煤炭总量控制为先导,尽快推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目标。中国仅控制单位GDP能耗强度是不够的,即使单位能耗降低,消耗总量仍然巨大。这就需要控制能耗强度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双管齐下”。可从煤炭总量控制入手,总结相关经验,压缩不合理的消费需求,淘汰落后产能,设计合理的执行方案,平衡各方的合理需求。

从全局的角度,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将来,中国的石油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缺口巨大,造成进口比例过高。要从国家石油安全的高度来调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交通政策,防止石油消费增长过快。一是建设以轨道交通和公交优先的交通体系;二是适当控制汽车拥有率,千人汽车拥有量不宜超过400辆;三是发展车辆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制定更为严格的汽车燃油消耗标准;四是扭转公众消费方式,不过分追求大排量汽车,降低行驶里程。在基准情景中,将每辆私家车的平均乘坐人数从1.2人提高到1.5人,20112050年就将累计减少石油消费26.31亿吨。

水泥产业制定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与污泥的战略发展规划,把水泥产业列入废弃物处置和处置的常规管理体系,建立以执行国家法律规定与市场化运作结合的长效机制。降低财税[2009]163号文件中废弃物利用量达到30%才能退税的门槛,鼓励利用工业窑炉协同处置,明确水泥生产线协同处置的优先定位,逐步禁止可燃性废弃物采用填埋方式处置,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覆盖地区限制新建垃圾焚烧炉。将水泥生产线处置废弃物纳入国家综合利用目录中,并参照国家补贴垃圾发电厂等相关政策给予相应补贴。在基准情景中,2026年以后,中国水泥生产线的替代燃料处理能力可达到1亿吨左右。

人口问题也应在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时予以考虑。中国的人口将呈现全体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等特征。在基准情景中,中国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持续上升,2050年将达到26.60%45岁以上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将从2015年的35.83%上升到2050年的46.20%7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2015年的35.45%上升到2050年的50.50%。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发展绿色经济,应考虑如何扩展到和高龄人口相关的服务行业,减少对制造业的依赖。

3.2  运用多种财政与税收工具支持绿色投资

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效应。在基准情景中,20112050年仅6个部门的绿色投资就需要32万亿,资金量巨大(具体数值见附录一)。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以支撑,也很难让企业独自承担。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撬动国内外私人资本投资于绿色产业与技术。

绿色情景下的农业需要更多的投资[11],国家要结合各地的特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出台相应的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等,在税收、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强对绿色农业的支持。通过这些财政手段,政府要积极引导农业的产业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对在绿色技术、绿色经营、绿色产品销售等的组织和个人给予重点的财政支持,对于绿色农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现实进行适当调整,引导资金投向从事绿色农业的组织和农户中。

建筑节能仅仅依靠市场很难收到预期效果,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激励和引导。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应该以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主,其他经济政策为辅,能够有效地推动建筑节能战略的实施。每年约300亿的建筑节能改造资金,如果全部靠政府投入,也是很大一笔财政需求。需要针对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解决市场不足的问题。

城市固体废弃物产业建设及绿化需要一系列有利条件,例如充足稳定的投资和有效的政策法规等,政府应先期作为有效进行拨款和政策制定,并鼓励私人资本进入行业发展相关产业并与其合作,创造利润降低政府财政压力。此过程中,明确清晰的规划、贯彻有效的政策和透明有力的监管等条件不可或缺。整改不正规回收环节就业,单一政策效力有限且需消耗大量投资,阶段性的一揽子政策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加强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等一揽子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为绿色融资发展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用好用足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绿色融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强窗口指导,使金融机构将有效控制“两高一低”行业的过快增长、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等纳入信贷决策体系当中。

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绿色相关产业,增加绿色投资来源。在绿色投资上,政府推动与市场行为相辅相成。政府推动将使绿色投资在投资效益和回报期上得到政策保证,会极大地促进市场行为的绿色化。政府可以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为相关企业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也可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一些财政资金可以用于对环保企业贷款提供贴息,减少直接的项目投资,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对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环保补贴的长效机制,重点针对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按照处理规模、达标要求等给予一定财政补贴等。

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全面改革资源税,健全绿色税收、绿色证券、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改革能源、水和自然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对污染和垃圾提高制造成本,加快要素的市场改革。可以通过阶梯价格、产品加税、提高定价等方式,让资源开采和污染、垃圾形成对环境和健康的负外部性能够被市场充分反映出来。

3.3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众绿色消费

政府采购是引领绿色消费的可行办法。政府采购规模巨大、市场带动效应明显,是政府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绿色消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国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分行业、分产品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引导绿色消费成为生产者、流通企业、消费者的共同行为。

从各国的发展经验看,能源消耗的重点都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从工业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可以有效节约资源。根据模型模拟,在建筑领域,如果2050年的城乡人均面积都从50平方米减少到45平方米,从2011—2050年就可以累计减少能源消费66.39亿吨标准煤,平均每年减少1.66亿吨。适当、有度、绿色的消费观念需要政府的宣传和引导。在影响消费者和家庭行为方面要密切注意“软”工具的使用,包括消费者政策、消费者教育、绿色标签以及绿色认证等。英国政府总结出12个公众最有可能改变消费行为降低环境影响的领域,这些领域都具有较高的政策可引导性(图13)。

13  最有可能改变消费行为降低环境影响的领域

中国在绿色消费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操作的空间。以交通为例,中国是曾经的自行车王国,但现在自行车出行的比例明显下降。欧洲国家一些典型城市的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占总出行的比例很高(图14)。鼓励城市居民选择以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的绿色出行,是低碳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将来应引导这类出行。在基准情景中,将2050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从41%调整为50%,中国的石油消费20112050年将累计减少32.09亿吨。

14 欧洲典型城市上班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占总上班出行比例

(数据来源: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09

加强政策设计的针对性,能够逐步改变企业和公众的消费行为。在垃圾收费方面,逐步从简单的定额收费向处理费随袋计量收费,可有效减少居民的垃圾产生量。在鼓励拼车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规范和鼓励发展拼车行动,在城市周边设立“拼车服务区”,根据不同类型的拼车形式,颁发不同的“拼车标签”,在高速公路上设立乘坐两人以上车辆专用通道,但允许单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使用专用通道。对于水泥矿山的开采,推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对应的生态补偿费抵押金政策,水泥矿山环评报告中应有详细的生态补偿与生态恢复方案。

政府要做好传统行业绿色转型的应对准备。像火电、煤炭、水泥、钢铁等传统行业的绿色转型,必然伴随着产值下降以及工作机会减少等问题。利润和工作机会在绿色部门和传统产业之间转换,政府一方面需要让这些转型以可接受的速度发生,另一方面则要做好再就业的转移、培训及相关的社会保障工作。政府应尽快建立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的即时方案和过渡方案,提高非正规就业人员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增强其社会保险支付能力。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同样需要政府补贴的支持。脱硝降氮是水泥企业当前亟需面对的问题,新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修订后,加上水泥脱硝设备投入,每吨水泥成本将增加20元—40元(21世纪网,2012),而每吨水泥的利润只有50元左右。水泥企业大多关注绿色转型的直接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一定的政府补贴可以引导企业行为。

利用高质量的政策工具推进政策执行。英国政府认为,绿色消费的实施必须由一揽子政策构成(图15)。政策的主体就是“实施强制政策”,其中包括三类禁止性政策(最低标准、税收手段、扩大“菜单”)和四类鼓励性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激励、生态标签、示范推动),以及为这两类政策奠基的基础性政策(信息、教育和培训等手段)(DEFRA,2008)。通过“禁止最差”、“支持较好”和“鼓励最佳”三类政策的结合,不断推动绿色消费向可持续方向迈进。高质量的政策评估体系最终应贯穿整个政策执行周期。

15  英国政府绿色消费政策构成和运行过程

3.4  关注长远目标,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技术是提高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有力工具。正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才给了人类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可能。中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已经对绿色技术做了大量部署。中国应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重视颠覆性技术的研发。颠覆性技术能够打破现状,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重新配置价值体系,并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核聚变技术、低成本的CCUS技术、分布式和高效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高效节能汽车和电动汽车技术,都属于这一类颠覆性技术,会对未来的能源和排放状况产生巨大的影响。

努力掌握绿色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技术的国产化。重大技术的国产化和大规模应用,可以快速降低成本,让绿色技术获得市场空间。随着设备本土化率的提升,中国超超临界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图16)(Jonathan Woetzel2009)。2010年全国新增1000MW及以上的超超临界机组11台,在运31台,占全部火电容量的4.4%

16  中国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成本变化过程

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的推广。技术替代成本是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应用的重要考虑因素。以农药为例,在没有低成本可替代绿色防治技术、低毒无公害农药出现的情况下,农民仍会把其习惯使用的高毒农药作为其抗虫抗病的最佳选择。因为农民首先是粮食的生产者,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产出最大化,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参考文献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 (2009).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北京: 中国科学出版社.

CDP. (2010).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 2010. from www.cdproject.net

IEA. (2010).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10: OECD/IEA.

PBL. (2013). Trends in global CO2 emissions: 2013 report.   Retrieved 1-5, 2014, from http://www.pbl.nl/en/publications/trends-in-global-co2-emissions-2013-report

Petroleum, B. (2010).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Retrieved 1-5, 2014, from 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about-bp/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3.html

Petroleum, B. (2012).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Retrieved 7-5, 2013, from 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about-bp/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3.html

Petroleum, B. (2013).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Retrieved 1-3, 2014, from 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about-bp/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3.html

UNEP. (2013). SHARING NATIONAL PATHWAYS TOWARDS INCLUSIVE GREEN ECONOMIES.

Wang, T., & Watson, J. (2010). Scenario analysis of China’s emissions pathways in the 21st century for low carbon transition. Energy Policy, 38(7), 3537-3546.

Zhou, N. (2011). China's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 Outlook to 2050.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2011). 北京交通发展年报2011.   Retrieved 1-1, 2014, from http://www.bjtrc.org.cn/InfoCenter%5CNewsAttach%5C2012%E5%B9%B4%E5%8C%97%E4%BA%AC%E4%BA%A4%E9%80%9A%E5%8F%91%E5%B1%95%E5%B9%B4%E6%8A%A5_20140303114927894.pdf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Retrieved 1-1, 2013, from http://jjs.mof.gov.cn/zhengwuxinxi/tongzhigonggao/201205/t20120507_648962.html.

曾学敏. (2011). 水泥行业是打造节能减排低碳产业链的典范.   Retrieved 5-6, 2014, from http://www.xbsn.com/news/sports/2011-08-09/6001.html

陈锡文. (2014). 粮食安全面临三大挑战.   Retrieved 1-5, 2014, from http://www.guozhicn.cn/view_1095.html

董冠洋. (2013). 中国灰霾面积达143万平方公里 大范围雾霾将结束.   Retrieved 1-4, 2014, from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1-31/4535067.shtml

杜祥琬. (2010). 科技创新促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盖世汽车资讯. (2014). 各城市电动汽车补贴政策.   Retrieved 5-5, 2014, from http://auto.gasgoo.com/News/2014/03/2511024024060289833848.shtml

国际劳工组织. (2011). 全球视野下的绿色就业技能.   Retrieved 4-6, 2014, from http://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ed_norm/---relconf/documents/meetingdocument/wcms_180817.pdf

国家能源局. (2012).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Retrieved 5-1, 2014, from http://zfxxgk.ndrc.gov.cn/Attachment/%E4%B8%80%E3%80%81%E3%80%8A%E7%85%A4%E7%82%AD%E5%B7%A5%E4%B8%9A%E5%8F%91%E5%B1%95%E2%80%9C%E5%8D%81%E4%BA%8C%E4%BA%94%E2%80%9D%E8%A7%84%E5%88%92%E3%80%8B.pdf

国务院. (2012a).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Retrieved 2-1, 2013, from http://www.gov.cn/zwgk/2012-07/09/content_2179032.htm

国务院. (2012b).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Retrieved 5-2, 2013, from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7/20/content_25968625.htm

环境保护部. (2012).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Retrieved 6-6, 2013, from 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2zkgb/

林伯强, & 王锋. (2009). 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 经济研究(12), 66-79+150.

麦肯锡. (2009). 《节能减排的坚实第一步:浅析中国“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麦肯锡季刊.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2011). 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世界自然基金会. (2014). 中国生态足迹与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2014. 北京: WWF.

维基百科. (2014). 各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列表.   Retrieved 5-6, 2014,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4%BA%BA%E5%9D%87%E6%B1%BD%E8%BD%A6%E6%8B%A5%E6%9C%89%E9%87%8F%E5%88%97%E8%A1%A8

吴要武, & 蔡昉. (2006). 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与特征. 中国劳动经济学(02), 67-84.

夏英, & 王震. (2011). 农村科技特派员推广服务体系与传播机制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03), 31-34.

薛进军, & 高文书. (2012). 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特征和收入差距.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06), 59-69.

张平. (2011). 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2.2.   Retrieved 28-12, 2011, from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2-28/3565364.shtml

中国水泥网. (2014). 中国水泥占全球产量60% 出口不多.   Retrieved 5-6, 2014, from http://www.shuinicn.com/news/html/Inews/2356.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3). 中国统计年鉴2013.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附录

附录一:绿色投资需求与绿色就业(按行业分列)

行业

2011-2050年绿色投资

总需求(亿元)

2011-2050年年均

绿色就业人数(万人)

农业

78492

2341

森林

7276

85

建筑

9503

79

可再生能源及核能

188953

334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33511

406

水泥

7987

12

合计

325722

3257

1:农业的绿色投资与就业,主要是围绕绿色耕地即绿色产品产地进行模拟。

2:森林的绿色投资与就业,主要是围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及森林管理进行模拟。

3:建筑的绿色投资与就业,主要是围绕城市居民建筑改造进行模拟。

4:可再生能源及核能的绿色投资与就业,主要是围绕电厂建设与维护进行模拟。

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绿色投资与就业,主要是围绕垃圾回收及垃圾终端处理进行模拟。

6:水泥的绿色投资与就业,围绕余热发电、CCS应用、脱销、替代燃料4项绿色技术的应用进行模拟。


附录二:主要模拟结果在不同情景下的对比

指标

单位

2020

2030

2050

基准情景

绿色情景

褐色情景

基准情景

绿色情景

褐色情景

基准情景

绿色情景

褐色情景

实际GDP

万亿, RMB2000

56.92

55.92

57.79

91.39

87.77

94.73

157.50

142.37

173.18

GDP增长率

%

7.14

6.93

7.33

4.11

3.87

4.33

1.19

0.76

1.59

城市人均收入

万元,RMB2000

2.85

2.80

2.88

4.62

4.44

4.73

8.35

7.57

8.84

绿色投资总额

亿元

6671

7941

5331

8521

9344

5832

9982

9990

7852

总人口

亿人

14.10

14.10

14.13

14.48

14.46

14.66

13.83

13.77

14.36

老龄化比例

%

12.12

12.11

12.11

17.25

17.19

17.08

26.60

26.36

25.78

绿色就业人数

万人

2525.32

2948.29

2413.53

3697.92

4301.50

2706.14

3872.07

4192.01

2803.73

绿色耕地面积

万公顷

2111.83

2351.17

2110.17

3450.09

4032.46

2296.99

4478.29

5034.67

2798.39

水资源需求

亿吨

6743

6531

6895

6397

6030

6793

6422

5864

7132

城市垃圾生产量

亿吨

2.62

2.59

2.83

3.28

2.94

3.81

4.09

3.42

5.05

森林覆盖率

%

23.62

24.31

22.86

25.35

28.23

23.41

26.64

33.23

23.47

一次能源需求量

亿吨

48.78

44.50

52.15

57.35

51.13

62.91

66.12

57.88

77.05

CO2排放总量

亿吨

107

93

117

116

95

135

116

90

159

电力需求

万亿千瓦时

7.38

7.07

7.57

9.62

9.05

10.02

12.31

11.42

13.33

可再生能源比例

%

11.15

14.89

8.62

17.15

23.16

12.09

25.61

33.77

13.44

石油产量

亿吨

2.16

2.16

2.16

2.15

2.15

2.15

1.97

1.97

1.97

天然气产量

亿立方米

2149

2233

1955

3362

3648

2933

3066

3358

3064

石油需求

亿吨

8.16

6.88

9.33

10.22

8.42

12.15

13.51

10.65

17.30

天然气需求

亿立方米

2090

1958

2183

2977

2718

3177

4238

3842

4717

煤炭需求

亿吨标准煤

29.14

25.67

31.68

29.30

23.96

34.09

24.73

18.45

36.25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