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水平变化

2012年05月25日13: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中国农业 现代化 历史进程  起步 发展  清末 民国时期 新中国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3)新中国的全面农业现代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现代化受到高度重视。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表3-46)。随着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演变,中国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发生很大变化。1960年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在19602008年期间,中国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指数提高了42个百分点(表3-48)。 

3-48  19602008年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变化

项目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5

2008

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指数

34

44

56

57

67

71

76

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指数的排名

82

66

67

76

74

76

75

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指数的水平分组

欠发达

初等发达

初等发达

-

-

-

-

国家样本数

111

111

110

126

131

131

131

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指数

-

-

20

18

23

32

35

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指数的排名

-

-

71

56

63

55

62

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指数的水平分组

 

 

-

初等发达

初等发达

初等发达

初等发达

国家样本数

-

-

108

121

130

130

130

综合农业现代化指数

-

-

29

33

31

34

38

综合农业现代化指数的排名

-

-

60

63

73

68

65

综合农业现代化指数的水平分组

 

 

-

初等发达

初等发达

初等发达

初等发达

国家样本数

-

-

110

128

131

131

131

注:新加坡的农业规模很小,其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指数没有参加排名。第二次农业现代化评价1980年有6个指标缺少数据,综合农业现代化评价1980年有4个指标缺少数据,它们的评价结果仅供参考。

 

首先,计划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60年代提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计划用20多年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当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可以简称为“以粮为纲,四化一社”。“以粮为纲”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线,确保全国的粮食供给。“四化”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一社”先后是“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

这个阶段发展重点是:提高粮食单产、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等。

其次,改革时期的农业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业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现代化的观念和重点也发生了改变。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现代化,包括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利化和化学化等;农业经济现代化,包括商品化、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农业金融和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等;农业观念现代化,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等的兴起等。

这个阶段发展重点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经济现代化等。

其三,全球化时期的农业现代化。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员,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现代化,包括信息化、机械化、科学化、专业化、工业化、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业科技园等;农业经济现代化,包括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集约化、社会化、农业金融和农业期货市场等;农业要素现代化,包括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政策环境(农业税收改革和农业补贴)、农业制度和农业观念的变化等。

这个阶段发展重点是:提高农民收入、农业三个方面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和生态化等。

2006年全国废止“农业税”,农业补贴逐年上升。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