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推进新型
工业化,建设创新型湖南
提质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人民群众能从中得到实惠的传统产业,巩固和扩大传统产业已有市场份额。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增值环节延伸,促进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工业向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特色轻工等产业的加工度和附加值,逐步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横向覆盖到纵向提升转变。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7大产业为重点,选择有一定基础、具有比较优势、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和做大做强的领域,积极参与、先行发展。积极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等5大基础工程,努力构建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等3大支撑平台。进一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等方面及时跟进,组织攻关现代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复合材料构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其材料、智能电网、生物育种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加快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继续推进“四千工程”,壮大机械、有色等千亿产业,培育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华菱钢铁、有色控股等千亿企业,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等千亿产业集群,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基地。坚持土地集约、生态环保、布局集中,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避免“镇镇设园、村村冒烟”。加快构建以省级园区为重点、县市园区为配套的产业园区体系,重点提升长沙、株洲、湘潭高新区和岳阳、常德、宁乡经开区,以及郴州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园区的发展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重大创新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建设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重大攻关项目,筛选一批需求迫切、带动明显、基础较好的科技项目和成果,尽早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政府对应用研究的投入,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金融资本与创新要素有效对接,大力发展科技要素市场和中介服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创新激励和成果保护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以技术、专利、商标等非货币资本参与分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能力。
突出企业和企业家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配套、共同发展,继续实施“小巨人”计划、创新计划和“百千万”工程。建设优秀企业家队伍,大力倡导勇于创新、敢闯敢试、埋头实干的创业精神,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环境。
(二)大力推进农业
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着力实施国家新增粮食产能规划,推进“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加大超级稻、优质稻推广力度,坚决遏制抛荒,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推进粮食规模生产,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国策,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涔天河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洞庭湖和“四水”流域综合治理及中小河流治理,突出抓好以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山塘清淤扩容和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水利项目。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双低油菜、优质棉、苎麻、油茶、茶叶、食用菌、花卉、水果、畜禽、毛竹、淡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产业链。保障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扩大蔬菜基地建设规模,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建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系紧密的产业链条,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施粮油深加工及物流千亿产业工程,抓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流通、农机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农业信息等现代农业公共服务,抓好优质种苗等关键技术研发。发展设施农业、工程农业,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县市区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加快新农村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乡镇村庄规划方案,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电网、通讯、信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维护和管理,继续改造农村危房。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有重点、有区别地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与农村资源相结合,广泛开展“万企联村”活动,促进城乡互动互补、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加快普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养老、低保、五保供养和救济救助体系。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严格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发展家庭手工业、加工业和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着力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提高农民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流转双方互惠长效机制,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村镇银行改革试点步伐,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确保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进乡镇机构、乡村财务管理、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三)大力推进新型
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坚持统筹城乡、集约发展、以大带小、均衡布局,加快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中小城市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培育壮大环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向城乡一体、集约高效、和谐宜居的现代都市圈方向发展。着力提升岳阳、常德、怀化、永州、郴州等省际边界经济重镇的地位,增强聚集要素资源的能力,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重点地发展中小城市、城关镇和中心城镇,建设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精品小城镇。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城市建设,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加强管道、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承载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容量。提高城市经营水平,盘活城市资产,创新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个性和形象,增强市民现代文明意识,提高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创新城镇管理手段,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平等享受发展成果和社会福利的体制机制保障。
促进环长株潭、湘南、大湘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把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率先发展环长株潭地区,进一步增强长株潭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加强长株潭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协作,引领和带动全省发展。鼓励湘南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发挥毗邻粤港澳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资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举全省之力实施湘西开发战略,全力推进新一轮开发,增强湘西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继续将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建设和发展,支持老、少、边、穷、库区发展。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和方式,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集中连片式扶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探索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框架和利益导向机制。
(四)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
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新型通信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大城乡宽带接入改造力度,实施“宽带村村通”工程,加快长株潭宽带无线城市建设。推进重要信息通信枢纽和功能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自然灾害信息数据库湖南分库、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和扩大长株潭“三网融合”试点,逐步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增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重点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产业规模扩张与能级提升,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发展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开发、数字视讯产品等产业集群,建设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基地。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建设互联网技术试验与应用创新基地、物联网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与信息网络经济,繁荣数字内容产业和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
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发展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强信息技术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湖南地理信息空间系统,推进城市治安、城乡道路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加强长株潭和11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卫生和教育信息化系统,促进重要资源利用和重点领域管理的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