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近几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功夫。
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支持、加强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大力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同时,抓住粮食供给充足的有利时机,实施退耕还林,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又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命令,尊重农民意愿。
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购销市场化是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但在改革步骤上,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力,积极稳步地推进。1997年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等政策。1998年进一步提出“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2001年,在粮食主产区继续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同时,放开主销区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收到明显效果。国家为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投入了很大数量的资金。棉花购销市场化改革也不断深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为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00年起,在安徽等地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试点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地区农民负担平均减轻30%。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支持这项改革的资金将达305亿元。同时,进行了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改由县财政统一管理,以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场伟大变革,对保障农民减负增收、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得到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
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五年来,国家财政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达4077亿元,比前五年累计增加1852亿元。我们还将部分国债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了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农村电网改造、国家储备粮库等方面建设,还支持了农业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认真落实并基本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和实施新世纪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投入力度。五年间,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达480亿元,通过贴息方式安排扶贫贷款770亿元,都比以前明显增加。坚持开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协作扶贫。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
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清理和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本届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倾注了极大精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坚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加强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不坚决推进改革,国有企业就没有出路。五年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知难而进,敢于碰硬,加大工作力度,打了一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
一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分配、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上市。五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境内外新增上市公司442家,累计筹资7436亿元,包括境外筹资352亿美元。二是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支持具有优势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强做大,使他们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同时,国家制定了妥善安置职工、对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经国务院批准核销企业银行呆坏账等政策规定,使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平稳地实施破产关闭,形成了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三是减轻企业负担和历史包袱。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确定对符合条件的5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实施债转股的企业,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多数已扭亏为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四是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强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五是大力加强企业外部监管。国务院先后向192个重点国有企业以及一批国有金融机构派出了监事会,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领导人实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这些对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至关重要的是,坚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切实搞好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两次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相继制定和实行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下岗分流人员,通过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代缴社会保险,促进实现再就业。对关闭破产企业,首先要妥善安置职工。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2700多万人,90%以上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先后有1800多万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了再就业。同时,逐步完善“三条保障线”。各级政府逐年增加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两个确保”和“低保”的资金达594亿元,是1998年的6.2倍。从2001年起,在辽宁全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为在全国逐步推广积累了经验。
实践表明,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再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是相互配套的完整体系。只有全面贯彻执行,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实现。
(五)坚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壮大自己。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这几年,在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扩大出口的努力。1998年下半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一度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果断采取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着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档次。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提高口岸管理水平和通关能力。由于措施得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出口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进口了大量国内急需的设备、技术和短缺原材料,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实践证明,稳定人民币汇率、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决策和措施是正确的。
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到境外投资办企业,带动设备、零部件出口和劳务输出。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合作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开展带资承包,投资经营,提供无息、低息贷款。这样,既有利于巩固传统友谊,又有利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我们抓住机遇,积极扩大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吸收外资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这几年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交通、通信设施等硬环境大为改观;努力完善法制,提高政策透明度,提供优质服务,软环境也有很大改进。这是增强对外资吸引力的根本有效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