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现金呈现净回笼。2008年,受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影响,河南省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和购销活动趋于谨慎,现金收入和支出较上年均有所回落。同时,受全省粮食丰产、居民收入稳步增加、银行支付结算方式日趋多样以及农民工大量返乡等因素推动,全年现金净回笼(见表2)。
5.利率水平先扬后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机制不断完善。受2007年6次加息政策影响,2008年前8个月河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总水平稳步上升,其中8月份加权平均利率创近三年最高水平;进入9月份以后,随着基准利率连续5次下调,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逐月下降(见表3)。美元存贷款利率受伦敦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Libor)和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共同影响,走势相对稳定(见图4)。随着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建设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市场化定价理念进一步提升,基于Shibor的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尤其是农村信用社逐步形成了有利于提高支农服务水平的利率定价体系。
6. 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按照“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和市场定位,相继完成了资产评估、土地确权和不良资产剥离等工作,推进县域“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资金支持基本落实到位。截至2008年末,全省145家联社已有138家联社通过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占县级联社的95%,获得资金139.51亿元,占票据总额的95%。资金支持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逐步显现。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有效化解,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金实力、盈利能力明显增强,服务三农力度加大。2008年末,农业贷款余额为1323亿元,较改革之初增长63.2%。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截至2008年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2家,组建统一法人机构138家。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设立取得突破性进展,2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专栏 1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助推“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
近年来,为加强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支持,推动河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突破口,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创新理念,完善机制。以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改善薄弱环节金融支持的核心,先后制定下发多个文件,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建设农村贷款担保体系等六项基础性工作,逐步形成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加大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同时积极推动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辅导、加快自律互助担保组织建设、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三项创新性工作,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制约问题。
二是立足市场,科学设计。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为着力点和切入点,科学设计信贷产品的风险分散、分担和激励补偿条件,推出了一批符合“三农”和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品种。如 “一次核定、总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到期归还”的循环授信模式;商丘永城的“信贷+担保协会+风险补偿+保险”模式;濮阳范县的“订单+信贷”模式;信阳固始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贷款和“地球人”贷款等。
三是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人民银行、银行监管机构与财政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分别依照自身职责,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在全省稳步推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工作。
2008年,河南省金融机构通过惠农卡、守信卡、农信通等循环授信凭证发放贷款114.4亿元,通过农村信用共同体发放贷款23.1亿元;至年末,全省辅导中小企业4517家,对辅导企业发放贷款110亿元;成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协会427个,通过协会发放贷款18亿元。全省对“三农”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逐步缓解,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协调性也进一步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