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央企上市公司严守3"禁令" 鼓励同类上市公司整合 监管十大重点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内容公布 总天数增加1天 五一假日减为1天 -嫦娥一号测控开展国际合作 欧阳自远:建立月球城市不是梦 专题 -前三季度中国城镇在岗职工月均工资1853元 印度工资涨幅超中国 -央行预测全年CPI将达4.5% -沪指报收5330 个股全线普跌 汇率再创新高点 股市连续探低点 -"嫦娥一号"11月下旬传回语音图 中国成功迈入月球俱乐部 专题 -国际油价冲破98美元 未来几天可能破百 将催逼《能源法》出台 -药监局公布第2期违法药品 医疗器械广告 名单汇总 6制药厂上榜 -基金10月集体跑输大盘 10只基金净值跌破1元 48只基金暂停申购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2007年第三季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1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7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三次产业均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但进出口贸易顺差仍在扩大,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国际收支持续失衡下的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但与2007年上半年持平;CPI同比上涨4.1%,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累计顺差18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扩大758亿美元。

  (一)城镇居民消费增速进一步加快,投资增速仍居高位,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消费增速进一步加快。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3.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4.8%,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支撑了消费的持续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4万亿元,名义增长15.9%,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同比放缓0.3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了包括居民消费,还包括企业购买和农村建房材料支出等项,而后两者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计入投资。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有所放缓,但从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看,消费支出的增速是上升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8%,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8%,同比降低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实际增长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用于购、建住房和装饰装修生活用房的支出增速有所下降,2007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增长23.2%,比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仍居高位。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2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半年回落1.6和0.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8万亿元,同比增长26.4%,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半年回落1.8和0.3个百分点。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1.1%、29.3%和2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最快;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21.4%、36.2%和29.6%,其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长最快;城镇和农村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4%和21.2%,城镇投资增速依然快于农村。

  进出口贸易继续较快增长,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累计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增长27.1%,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9.1%,比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57亿美元,已经超过上年全年水平。

  (二)三次产业均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万亿元,增长4.3%,增速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万亿元,增长13.5%,增速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4万亿元,增长11%,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初步统计,全国夏粮产量同比增长1.3%,早33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可望继续增产,粮食生产将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生猪生产正在恢复。猪牛羊禽肉总产量继续增长。前三季度,全国主要农产品(25.60,-0.42,-1.61%)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7.4%,涨幅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分别上升8.6和17.7个百分点,上涨幅度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有利于农民增收。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效益继续大幅度增加。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7%,比上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与当前金融市场较为活跃、企业投资收益增长较快有关,一定程度上也与上市公司从今年起执行新会计准则有关。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前三季度,企业产品销售利润同比增长25.7%,而企业投资收益同比增长66.5%,增幅差达40.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缩小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同比增长78.7%,高于非上市公司22.5个百分点。

  (三)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持续扩大。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各季平均同比涨幅逐季扩大,分别为2.7%、3.6%和6.1%。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加快,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非食品价格相对平稳。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10.6%,拉动CPI上涨3.5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0%,拉动CPI上涨0.6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涨幅扩大,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前三季度,消费品价格上涨4.9%,拉动CPI上涨3.5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1.7%,拉动CPI上涨0.4个百分点。从基34期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看,新涨价因素已经超过基期因素。前三季度,基期因素为1.9%,比上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2.2%,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有所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略有回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快速上涨。前三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3.8%,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4.1%、3.6%和3.7%;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9%、2.7%和2.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6.4%,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升4.2%、6.2%和8.7%。进口价格涨幅回落,出口价格涨幅提高。9月份,我国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3%和6%,贸易条件指数为103.6,较上月明显改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在对资源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加大的背景下,本币适度升值有利于降低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成本上涨幅度。虽然这种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当月同比) 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当月同比)35导会存在一定的时滞,但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会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

  劳动报酬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为1853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月均工资为1980元,同比增长20.8%;集体经济单位职工月均工资1111元,同比增长18.0%;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平月均工资1794元,同比增长15.6%。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月均工资为1015元,同比增长11.8%。

  GDP缩减指数持续上涨。前三季度,我国GDP名义增长率为16.2%,实际增长率为11.5%,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差)为4.7%,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9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电监会发布通知,进一步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各地区也逐步加大了差别水价的实施力度,提高水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针对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加剧引发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为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促进能源节约,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此外,还相应提高了液化气出厂价格,以缩小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的差价。

  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重要诱因。大量资源廉价使用,人为压低了国内产品生产成本,助长了投资扩张,刺激了出口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虽然可能增大短期通胀压力,但如果推迟改革,扭曲逐步累积,损失可能更大。在控制通货膨胀和积极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过程中,宜两害相权取其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有利于发展各种要素市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国内经济结构,缓解贸易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但在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力,可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减轻低收入群体由此增加的生活负担。

专栏 2: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保持价格基本稳定

通货膨胀预期是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通货膨胀预期能影响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从而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当前,随着食品价格带动CPI上涨,我国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也不断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由于货币政策措施对产出和通货膨胀发生作用存在时滞,货币政策决策应该是前瞻性的。因此,研究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理,控制通货膨胀预期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

一、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会导致预期实际利率水平的变化,影响公众的储蓄和投资决策,从而影响总供求,进而影响未来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在总需求方面,通货膨胀预期的提高会促使公众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由此增加总需求,从而提高总价格水平。在总供给方面,则存在成本推动效应。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加,工人会要求提高工资,而企业会提高商品价格。如果价格得不到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水平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总供给。需求上升和供给下降,会导致未来价格水平的上升。此外,通货膨胀预期是否稳定会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稳定时,某些产品价格(例如能源价格)一次性的上涨不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永久上涨,而只会改变其相对价格。反之,如果一次性的价格上涨引起了通货膨胀预期的改变,并且导致工资和价格的轮番上涨,它就会转变为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不仅如此,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大还会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机会成本上升,公众会更少地持有货币形式的财富,转而增加持有证券、房地产以及实物资产,并由此引发资产价格上涨。

二、通货膨胀预期的衡量与估计

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衡量和估计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估计名义债券和通货膨胀指数化债券间的收益率差值。二是监测长期利率相对于短期利率的变动情况。长期利率相对于短期利率的上升,往往表明债券投资者要求对通胀风险进行补偿。三是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因为投资者在通胀高的时期通常都会需求“通货膨胀避风港”,即购买那些可以相对保值的金属等其他大宗商品、房地产或其他有形资产等。四是直接对通货膨胀预期进行调查。英国、波兰、德国以及土耳其等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者商业银行都拥有类似的通货膨胀预期调查系统,中国人民银行也按季度定期对通货膨胀预期进行调查。实证分析显示,199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调查的物价预期指数与CPI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两者相关系数超过70%。

三、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主要因素

通货膨胀预期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现实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以往通货膨胀率的持续时间、当前的经济形势、当前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以及公众对相关政策特别是对货币政策的信赖程度等等。一般来说,现实的通货膨胀率越高,通货膨胀预期就越高;通货膨胀的持续时间越长,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越高。而且,高通货膨胀还会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高度不确定。此外,通货膨胀预期通常还易受货币政策透明度、中央银行独立性、中央银行控制通货膨胀的历史记录等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如果公众相信中央银行有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和能力,则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就可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不大可能因为某些产品价格一次性的上涨而发生改变。

四、主要中央银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实践

近年来,大多数中央银行加强了对通货膨胀的控制以及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引导。新西兰、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首位,设定名义锚来稳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提高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的有效性。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的中央银行,也非常重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指出,近年来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与以往相比更加稳定,对于经济的稳定发挥了有效的作用。1999年以来,美国名义和指数化的10年期债券利差一直在2%左右波动,表明公众预期长期通货膨胀率在2%左右。针对2006年以来CPI上升较快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为稳定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自2006年以来7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共提高1.62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利率共提高1.71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预算收入(不含债务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31.4%,比上年同期加快6.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合计3.5万亿元,同比增长32.2%。全国财政支出2.9万亿元,同比增长25.3%,比上年同期高9.2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99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36亿元。财政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利润增长幅度较高,税收收入快速增长;二是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关税对于财政增收贡献很大;三是股市持续活跃,印花税收入较高;四是加强地方税收征管以及政策调整效果明显,地方税收增长突出。

  (五)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大顺差

  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货物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带动经常项目顺差较快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增长,其中证券投资逆差明显下降。前三季度,全国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8206家,同比下降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4336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3673亿美元,同比多增1983亿美元。外债增速放缓,登记外债余额首次出现负增长,短期外债占比也首次下降。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327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5%,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4.5个百分点。其中,登记外债余额2167亿美元,比上年末下降0.1%;短期外债余额为184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0.7%,占全部外债的56.4%,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

专栏 3: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一直保持顺差格局,2002-2006年顺差累计2687亿美元,占同期国际收支总顺差的32%。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直接投资是顺差的主要来源,证券投资逆差扩大是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他投资的差额波动较大。2002-2006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对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贡献分别为102%、-19%和14%。造成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顺差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但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并没有显著改变,由此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二是国内企业到境外融资并调回境内使用的意愿强烈。2003-2006年,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约946亿美元;三是在全球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资产价格上涨等吸引相当部分资金流入。

近年来,为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外汇管理部门在加强对短期套利资金流入监管的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本流出渠道:积极支持“走出去”战略,取消对外直接投资购汇限制,允许前期费用先行汇出;允许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以外汇或人民币购汇开展境外金融投资,拓宽投资领域;简化手续,对个人购汇实行年度5万美元限额管理,合理的超限额购汇在进行真实性审核后予以满足;允许个人合法财产对外转移,研究开展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试点业务;允许国际开发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减少外汇资金流入等等。不过,尽管我国一直鼓励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但受企业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整体规模仍较为有限。

放松资本管制,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项长远的制度安排,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项目下有序对外开放,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同时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及其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便于市场主体扩大对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收益。当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是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结果,有着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原因,未来一段时期内很可能持续。因此,当前需要通过扩大资本流出渠道,发挥资本项目调节的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增长甚至使之变为逆差,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但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内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有必要继续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资本项目有序开放奠定坚实基础。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还需要与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企业制度改革等相协调、相配套,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完善跨境资本监测预警体系,防止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和可能的风险。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二季度)[全文]
央行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需关注通胀潜在风险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一季度)
图片新闻:
中国计划于2009年发射火星探测器 正进行深空探测方案研究
国家大剧院公开招聘121岗位 12名高管要求国家机关工作经历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
· 中国减灾救灾行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 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