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秭归“1119”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在全省许多地方整村推进工作深受“四大难题”困扰、进展极不平衡的背景下,秭归县“1119”模式的横空出世及其在短时间内所产生的明显效果,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和强烈的震撼,其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索,其政策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其创新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第一,“1119”体现政府主导,是一种“执行”模式。其创新之处不在于把“1321”变成了“1119”,而在于建立了一整套政策体系和工作程序,去加强、去执行、去落实扶贫工作,其本质上体现了对扶贫责任制的细化和落实,符合我国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总体格局。在一些地方实施整村推进,“雷声大、雨点小”,政策流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政绩强于实效,而“1119”模式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制度创新。由于有了“一年一统筹、一村一纪要、一季一督查、一轮一考核”,干部的神经绷紧了,因而落实更加有效、执行更加有力、管理更加科学,成效就自然出来了。
第二,“1119”突出领导重视,是一种“责任”模式。在现行行政体制下,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高度重视是一项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首要前提。“领导不重视,你挺难;领导真重视,你也难”,关键看领导动不动真格。资源整合涉及到部门利益调整,往往一些部门以上级部门的规定为由来推三阻四,县委、县政府决心不变,这些部门就“为难”了,第一年不得以执行,第二年自然而然执行,第三年争先执行。整村推进已经成为书记工程、县长工程,成为县委、县政府向民承诺办好的重大民生工程。书记、县长和分管副书记、副县长分别带领扶贫等部门开展不定期巡查,督促整村推进项目资金落实,纠正不当行为,狠刹不作为。
第三,“1119”展示多元扶贫,是一种“复合”模式。“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纪要”是该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的是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展示的是汇集在“1119”旗帜下的多元扶贫、多管齐下。从南到北、由东到西,28个整村推进村,村村都有1—2个主导产业,总体上契合了高山烟叶,中山茶叶、核桃,低山柑橘的县域产业布局。在我们调研的5个村中,两河口镇王家垭村以柑橘为主,杨林桥镇天鹅村、三渡河村以生猪养殖、核桃为主,郭家坝镇罗家坪村、文家岩村则以茶叶、烟叶为主,不同的村有不同的产业特色。不光发展产业如此,在贫困村建扶贫搬迁居民点也是如此,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27个居民点各具特色。“1119”模式不拘泥一种扶贫内容,无论是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还是对其中任何具体的扶贫模式,都有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第四,“1119”坚持开放包容,是一种“可持续”模式。尽管该模式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县委、县政府并不认为它尽善尽美。正是有了这样的包容心态,“1119”模式才越来越完善,考核细则越来越健全,责任落实越来越到位,整合资金越来越多,整村推进效果越来越明显。在与队长单位和部分帮扶单位座谈交流时,我们设置了“该模式可不可持续”的问题,结果这些部门都认为可持续。这并非虚言。因为党委、政府有整合资源的决心,有发现、纠正问题的勇气,有解决难题的方案和不断完善的制度。当然,“1119”模式在扶贫到户的责任落实、考核的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仍有待完善,但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通过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调研组认为,“1119”模式体现了党委、政府主导扶贫开发的“中国特色”,适应了我省贫困地区和扶贫开发的实际需要,其成效令人信服,其“执行、责任、复合、可持续”的特点可复制、可学习、可借鉴,政策价值取向明确,可以在全省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