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扶贫

发布时间: 2014-10-14 16:06:3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重庆市 旅游产业 发展 扶贫

三、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主要收获

(一)乡村旅游扶贫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全市18个重点扶贫区县177个村发展了近10000户农户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其中贫困农户2000余户,占比达20%。据统计,仅2013年,我市渝东南、渝东北地区乡村旅游接待户,累计接待游客达到606万余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5.9亿余元,户均收入6万余元;旅游总收入达31亿余元。特别是贫困农户,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发展配套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就近务工等多种形式的带动,户均增收达到20000元以上。从近几年来到高山贫困村避暑纳凉休闲情况看,游客人次以每年41%的幅度增长,旅游总收入年增长率为46%;旅游收入也呈多样化趋势,从单纯的吃住收入,逐步发展到农副土特产品加工、生产和销售。

(二)乡村旅游扶贫为核心的片区开发格局基本形成。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和秦巴山两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片区开发的重点区域,结合资源实际,按照我市乡村旅游扶贫“两带三山”总体布局,沿乌江、长江两带和秦巴山、武陵山、大娄山乡村旅游成连片发展的态势。城口东安乡亢谷片区、奉节兴隆片区、酉阳毛坝片区、石柱大黄水片区、丰都方斗山、涪陵武陵山成为市级示范点;武隆木根村、涪陵迎新村、丰都横梁村、城口兴田村、巫溪三宝村、云阳歧山村等35个村成为最受欢迎的避暑休闲乡村。

(三)乡村旅游扶贫龙头产业地位初步奠定。一是激活了传统产业。围绕旅游配套服务,特色蔬菜、水果以及地方特有品种的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武隆的特色蔬菜采摘园、酉阳的苹果桃、城口巫溪的散养鸡、开县云阳的羊以及巫山奉节的党参天麻等产业,融采摘、观光、体验于一体,商品率和利润率都较旅游开发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延长了产业链条。一些农户变成农副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的专业户,把普通的农产品通过简单的包装加工,变成了旅游商品,提升了价值;把本地的农产品运销到城市,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农民的从业分工,形成了产、供、销的产业链条,促进了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带动了相关产业。一些贫困村围绕旅游开发手工艺品,得到游客的青睐,如城口的漆器、野核桃工艺品,万州泰安的刺绣等。

(四)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品牌集聚效应正在提升。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扶贫系统的一张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大量的城镇居民到贫困村避暑休闲养生,体验农耕生活,品味乡土文化。过去一些常年去外省避暑的居民逐步回流到本地,也吸引了邻近省份的游客来休闲。品牌打响,也吸引了城市投资、消费、文化三下乡,促进了乡村的发展。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下乡,促进了农村资源的转化,提升了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

(五)社会管理和城乡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贫困地区社会管理进步,一些村开展创评“文明礼仪村”、“文明礼仪户”活动,乡村邻里更加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城里人下乡避暑期间,和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友谊,把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特别是接待户卫生习惯、待人接物、餐饮水平、文化教养等言传身教,极大提高了农民素质。同时,乡村的文化也对城里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乡村民俗文化,如云阳清水乡歧山村的钱棍舞、腰鼓、蒿草锣鼓、山歌对唱等得到传承,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淳化了民风,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