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信社小额贷款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2014年02月14日16:5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农信社,小额信贷,海南文昌鸡,农村金融,小额贷款

  压题图为小额信贷员骑自行车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本报记者操戈摄

  本报记者 孙林 何兰生 焦宏 操戈 施维

  “如果我们把给予富人的相同或相似的机会给予穷人的话,他们是能够使自己摆脱贫困的。穷人本身能够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我们必须去做的只是解开我们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已。”

  这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尤努斯的一席话,尤努斯和他的穷人经济学让我们看到了金融在缓解贫困问题、构建社会和谐中的能量与希望。对于中国这个有着上亿贫困人口的国家而言,如何突破金融的制约瓶颈,赋予更多穷人改变命运的机遇,不仅是一个重大的金融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与整个“三农”事业发展相比,与众多贫困地区农民的现实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作为一道世界性难题,不仅困窘于穷人本身的发展能力与环境的制约,更重要的是,我们现有的金融体制如何去看待农村金融的可能性,以及在传统思维和发展模式之下如何开辟一条真正切合“三农”发展实际的路径。

  历史的浪潮中,总有些人会勇敢地站立出来,承担起改革先锋的重任。2006年,时任海南省委副书记、现任省委书记罗保铭提出了“农民组织化是基础,农村金融是核心,农业科技是手段,农业市场是龙头,农业保险是保障”五位一体要求。2007年,按照这一要求,在“给穷人贷款,助穷人发展”的理念支持下,海南省农信社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具有海南特色的“一小通”金融支农发展模式。这些年来,他们大胆地突破传统金融思维和体制弊端的束缚,在尊重金融规律的前提下,坚持“跳出金融看金融”发展理念,找到了一个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256元增加到2013年的8343元,使得海南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走在全国前列。

  农村金融就应该为“三农”服务,为农民发家致富服务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赋予了海南热带农业显著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海南,天然橡胶产业既是关系国家安全的一种稀缺战略物资,也是海南农垦的优势产业;反季节瓜菜品种多样,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特色产业。此外,热带花卉、南药、南繁育种等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有资源、有市场、也有技术,但就是没有资金。长期以来,金融服务滞后一直是制约海南“三农”事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海南省各级领导看得清楚,要想实现海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要在农村金融上做文章。

  但是,在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的大势下,在金融从业者“谈小(小额信贷)色变”的背景下,农村金融要想真正有所作为,从何突破?这显然不只是困扰海南一家的问题。

  正应验了“危机就是转机”。2007年,作为全国最后一家参加农信社改革、资产质量全国最差、历史包袱最重的海南省农信社挂牌成立。现任海南省委书记、时任海南省省长罗保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定位——“一定要把农信社办好,为农民增收多做实事”;“我不在乎农信社赚多少钱,我只关注你们为促进农民增收做了多少实事。”

  就在当年的博鳌论坛上,罗保铭还邀请尤努斯担任海南农信社的顾问,为当时刚挂牌不久的农信社将要开始的改革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经验和建议。

  省委领导的嘱托、与尤努斯的合作,这也正是刚刚上任海南农信社理事长吴伟雄一直以来的追求。吴伟雄虽然没有金融领域的履历,却有着30多年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的经历,对于“三农”特殊的感情和责任感,使他坚信金融服务社会不应仅仅是锦上添花,农村金融服务贫困群体更应是雪中送炭。

  “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现在很多所谓的农村金融贷款其实并没有用于支持‘三农’发展,这不是真正的农村金融或者说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金融服务。”吴伟雄坚定地认为,“农村金融就应该为‘三农’服务,应该为农民发家致富服务。我们只有在农村踏踏实实地发展小额信贷,才能让农信社真正成为农民的银行。”

  在罗保铭“学习尤努斯精神、借鉴格莱珉办法、探索海南自己模式”的要求下,2007年以来,海南农信社把小额贷款作为撬动农信社改革和农村金融发展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合海南实际的“一小通”模式小额贷款。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