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因地制宜 见缝插针
济南雨洪水利用潜力大
有关专家认为,济南雨洪水利用刚刚起步,潜力巨大,可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展开。济南可利用低凹地、池塘、湿地、人工池塘等收集调蓄雨水。雨水汇入调蓄池之前先进行必要的截污处理,再充分利用调蓄池内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睡莲水葱等和其他生物资源,对集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防止水质恶化。
调蓄池可建成与市民生活相关的设施,如利用凹地建成城市小公园、绿地、停车场、网球场、儿童游乐场和市民休闲锻炼场所等。这种雨水调蓄设施多数时间处于无水状态,可以用作多功能场所。从整个水循环系统看,它还可以有效地削减水土流失,补充地下水。
通过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可将屋面雨水集中引入绿地、透水路面,或引入储水设施蓄存利用。屋面雨水收集系统适用于较为独立的住宅或公共建筑,在屋面雨水收集系统沿途中还可设置一些拦截树叶等大的污染物的截污装置或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由于屋面雨水污染程度比较小,通过截污或弃流装置后的雨水可收集到地下贮存池或地面贮存桶中,然后将雨水用于冲厕、洗车及绿化用水等,节约自来水用水量。雨水不进入城市雨水管网,能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水和处理系统负荷。
社区雨水“零排放”将展开试点
雨洪水利用技术在多个小区开始探索
市市政公用
局副局长罗卫东表示,我市在雨洪水利用方面已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山东建筑大学积极开展“济南市雨洪控制与利用”研究,形成初步研究成果和方案建议。市市政公用局结合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建设谷坊缓蓄、透水路面等设施尝试雨洪水利用。结合行政审批工作,市政公用局对部分新建住宅小区提出建设下洼式绿地的建议,并在国华经典、林景山庄等部分小区进行雨洪水利用技术的相关探索。
据悉,市市政公用事业局近期将开展社区雨水“零排放”试点。市节水办将组织高等院校开展雨水收集利用试点,研究制定再生水利用鼓励机制。同时,推进建筑项目雨水收集处理系统配套建设,扩大雨水在景观、绿化、道路清扫、洗车、冲厕、消防等领域的使用范围。
相比德国、美国、日本及国内的北京、深圳等地,我市还有较大差距,仍处于雨洪水利用的研究摸索阶段。有关人士表示,我市开展雨洪水利用还面临四大缺失:一是法规缺失,二是管理缺失,三是标准缺失,四是社会参与缺失。
有关人士表示,我市应加快研究相关政策,提高对雨洪水利用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保证相关法规及时跟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公园、楼顶、绿地等区域雨洪水利用标准,制定政府管理和经济激励并重的城市雨水管理政策,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加快试点建设雨洪水利用示范工程,并加强宣传引导,有序推进雨洪水的综合应用。
小目标要服从防洪除涝大目标
济南市市政设计院副院长聂爱华认为,济南市有一些涉及雨洪水利用的法规和政策,比如,要求社区开发时建设一定面积的绿地,同时建设一些再生水回用设施等,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法规和政策在落实时,被打了折扣。聂爱华认为,任何单位在开展建设或其他事项时,都不能破坏城市防汛设施,也不能占压河道,侵占河滩,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小目标都要服从全市防洪除涝的大目标。
目前,全市地下排水管道长达2000多公里,指望短期内全改造一遍显然不现实。聂爱华认为,城市排水体系标准的提升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按照现有的城市排水设计标准,重要地区按照3-5年重现期设计,只要超过5年重现期的暴雨,必然会导致管网排水能力不足。此外,排水标准不可能无限提高。
要改善城市防洪除涝能力,一是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排水管道清淤等各种工程和行动,增强城市排水能力;二是增加雨水渗入量,减少雨水行洪量,并努力利用好雨水。只有让城市雨水自然通道畅通,才能使城市彻底摆脱内涝的梦魇。
雨洪水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资源
变废为宝意义重大
有关专家认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认清自身特点,在不断加强工程措施的同时,转变城市防洪除涝理念已势在必行。济南必须通过源头减量、强化下渗、蓄滞结合、多措并举的方式,探索政府统筹谋划,部门协调一致,社会积极参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路,共同应对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内涝问题。
市市政公用局局长贾玉良表示,换个角度看,雨洪水不是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在积极应对雨洪灾害的同时,科学开展雨洪水利用,使其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加强雨洪水研究与利用。此举对我市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雨洪水研究与利用是实现节水保泉目标的需要。随着全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大量硬化,通过降雨获得地下水的补给量逐年减少,每年约3000万立方米雨水白白流失。我市东南部、南部等泉水补给范围内拦蓄降水、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减弱,严重影响泉水补给。研究资料表明,泉域内以现有开发方式每占用1平方公里土地,泉水将每年减少29.2万立方米的补给能力。利用雨水补给地下水,较地下水回灌等措施对保泉和供水更具操作性,雨洪水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投资规模小、投资分散、运行成本低,既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又能有效增加雨水下渗量,涵养回灌地下水源,从根本上增大泉水喷涌量。
加强雨洪水研究与利用是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的需要。通过全面推广雨洪水利用技术,能有效增加城市上游雨水下渗量,有效缓蓄洪水,减少地面径流量,延缓洪峰形成时间,削减洪水总量,减少成灾几率。上游雨洪水的调蓄和利用,能够有效减轻我市洪涝灾害。
加强雨洪水研究与利用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推广雨洪水利用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空气湿度,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将雨洪调蓄回用塘坝等打造成水体景观,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加强雨洪水研究与利用是减轻财政资金压力的需要。通过推广雨洪水利用工作,可以在保证城市防洪除涝能力的前提下,适当减少防洪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和救灾抢险投入,减轻财政资金的压力。
充分用好雨水力求“零排放”
西方发达城市做法可供借鉴
西方国家发达城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同样遭遇过城市内涝问题困扰。经过多年探索,他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将人与洪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分纳入到城市建设体系中,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美国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很多城市建立屋顶蓄水和由渗池或渗井、草地、渗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美国不仅重视工程措施,还制定相应立法对雨洪利用予以支持。针对城市化引起河道下游洪水泛滥问题,美国很多州制定雨洪管理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必须保持在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滞洪设施最低容量,均能控制5年一遇的暴雨径流。除制定雨洪管理条例外,联邦和各州还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采用新的雨洪处理方法。
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收集利用路面雨水;70年代修筑集流面收集雨水;80年代开展对城市雨水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提出“雨水抑制型下水道”并纳入国家下水道推进计划,制定相应政策;90年代初有10多个城市推广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建有专门雨水库以供利用。日本的雨水利用技术以多功能调蓄设施为特色。例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还将蓄洪池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城市杂用水。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近年来,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修建在楼前屋后。日本还要求,城市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广泛利用公共场所,降低空地高程蓄洪。
悉尼的原地滞留池(OSD)于1980年在悉尼北郊第一次运用。OSD的目的是减缓新建城市化地区径流系数增加对下游地区与骨干排水系统的冲击。具体方法为,各独立住宅业主或各地块开发者,自建小型调蓄池原地滞留、净化雨水。到1995年,悉尼地区中几乎所有的40个行政区都使用OSD。推行OSD是为使开发者对管理和节制雨水径流承担责任。如今,悉尼已设置超过3500个OSD系统。荷兰开发公用设施,开创“水广场”,作为大雨到来时的储水空间。德国采用人工湖、透水砖铺装人行道等措施增加雨水入渗,同时积极倡导小区雨水“零排放”。英国的蓄水地面系统,是把局部地域内收集到的雨水径流,用人工方式贮存起来,成为城市中水道的重要水源,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比中英国的世纪穹顶就是比较有名的雨水利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