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城市建设:有一日千里的热情,更需“一管百年”的思维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4014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3.2%的人对近期国内多个城市遭遇内涝的新闻表示关注,其中54.1%的人“非常关注”。65.9%的人确认,自己所在城市降雨积水情况严重。受访者中,33.8%的人住在大城市,32.5%的人来自中等城市,居住在小城市的人占30.7%。
6月23日,北京突遭强降雨期间,某私企职员黄跃正开车回家。从北三环到西三环不到20公里的路,他花了4个多小时。“有一阵儿我饿得不行,下车去肯德基吃了个晚饭。回去后竟然发现,所有的车还堵在原地,一动不动。”黄跃通过手机登录到微博网站,结果发现附近不少地方积水严重导致大堵车。
黄跃说,一下雨就积水,一积水就堵车的事儿,在北京一直都不新鲜。过去大家觉得只是自个儿倒霉,近几年不同了,很多事情遮不住,藏不了。“大雨期间,微博上到处在‘直播’城市各地积水情况。大家会看到,这么多人都有和自己类似的遭遇,原来问题是普遍的。”
为何国内城市频发内涝?调查中,83.8%的人认为原因在于“很多城市的建设‘重地表,轻地下’”;71.4%的人觉得是因为“排水系统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51.0%的人将原因归结为“城市在暴雨应急机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软肋”。
除了上述三大较为公认的原因,还有30.8%的人认为“水泥沥青地越来越多,降水难以及时渗入地下”是内涝频发主因;另有13.6的人认为与“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有关。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太低”是广受网友指责的一大焦点。有网友疾呼,“城市建设不能光有一日千里的热情,更应具备‘一管百年’的思维”。
不过,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水利学会顾问刘延恺指出,虽然不少人认为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应提高到“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但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
刘延恺说,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根据规范和重要性来设计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标准是“十年一遇”,一般街道的标准可能就是“一至两年一遇”。我们不可能把一般街道的标准都提升到“十年一遇”,那样投入会非常大而且没有必要。一般街道遇到超标准的雨水,淹一下很快也就好了。
一些城市容易出现内涝,也是地形条件所致。刘延恺举例说,武汉市地形呈低洼状,河堤高,洪水进不了长江就只能排到东湖,而东湖湖面和地面高度差不多,暴雨来袭城区容易被淹。所以低洼城市内涝问题,不能仅靠完善排水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教授王宗平认为,近年来的城市内涝主因是降雨量过大,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管理和日常维护不到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确保并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日常维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同时,我们应重视排水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进行设计与施工,加强对“隐蔽工程”如排水管渠工程的施工验收等。
台湾的很多停车场已改用透水地面
在刘延恺看来,城市面积无限扩大,硬化地面越来越多,是造成积水的主因。“过去城市没有那么多光滑硬地面,不少雨水渗入地下。而且过去城市周围有很多农村、农田,水要排出去很容易。可是现在城市越铺越大,水泥地等硬地面还把原有的透水地面盖住了,排水流量肯定会加大,容易造成积水。”
本次调查中,58.7%的人呼吁不要让水泥地布满城市生活。但是,仍有38.2%的人“不太认同”或“不认同”这一观点。
中华建筑协会理事长、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韩选棠,曾前往大陆多个城市考察。他发现,不少县、镇、乡开始学习大城市,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造房子、建街道,不少原生态的沟渠甚至是农村居民家的院落,也逐渐被“水泥化”。
“这样的城市化是盲目的。”韩选棠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西方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也曾一度大量使用混凝土。但如今很多国家意识到,这种破坏原生态的做法得不偿失。比如,很多地方一遇到强降水,不仅容易形成内涝,还让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只能排入大江大河,由此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韩选棠说,如今一些有远见的大城市已开始着力挽回局面,拆掉不必要的硬地面。比如,台湾的很多停车场已改用透水地面,一些新停车场甚至就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草坪。不过,令他遗憾的是,很多正在飞速城市化的乡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的城市规划不能只看到排水,很多城市还干旱缺水,为什么不把多余的水存起来?”刘延恺一直主张“雨洪利用”,因为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的水太多了,“我们只是在汛期水多,平时很多城市的水还不够”。所以从长远的城市水安全角度来说,我们应进一步发展地下蓄水、排水系统。“这个投资虽然很大但是值得,毕竟‘城市水安全’也是宜居城市必不可缺的要素”。
刘延恺的这一观点,在调查中有92.1%的人表示认同。
刘延恺还建议,我们在城市规划时,应留出更多的跟硬化地面配套的透水地面和存水设施。现在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在发展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地下车库和地下交通。在他看来,这是大势所趋。
他介绍,法国巴黎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设计了很大的地下排水系统,既能存水又能排水。日本的城市内涝问题以前也很严重,但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地下空间,在修车库和地铁的同时,在地下修建了很多储存雨水的装置。他们的工程规模很大,甚至形成了地下河。而在中国,城市排水系统大多是用管子做的,规模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