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乡间水塘:蓄水功能减弱
除了淤塞损毁严重的水渠,那些昔日可供淘米洗菜的乡村水塘,也在大旱中渐渐消失了。仅仅黄冈市,大旱便导致该市12万余口塘堰干涸。
距离蕲春不到百里之距,团风县团风镇程家岗村,村里的80多口水塘,滴水不剩。塘内,黑色的淤泥、垃圾袋和腐败的树叶充塞其间。塘水干涸,使得该村800亩应插早稻,只插下不到60亩。
团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的一组数字显示:该县1.8万亩塘堰中,有1.12万亩处于干涸见底状态,有4000亩水深不足0.8米。
水塘,对农田用水而言,是最基础性的蓄水设施。在孝感市孝昌县丰山镇王林村,村里的几口塘堰同样干涸见底。村主任李继春介绍,由于缺乏资金,堰塘多年没有清理、淤塞严重。
“村里的水塘,10多年没有清理,存水量只有以往的1/3,蓄水能力大大降低。”麻城市大万村党支部书记万太平也说,如果能多修复或开挖一些水塘,抗旱中或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清塘需要的经费投入,单靠村里捉襟见肘。
农村基础水利“欠账太多”
“多少年没有遇到这样的大旱,全乡100多座泵站,变压器和泵站设备,之前已有部分被盗!”谈起大旱,麻城市铁门岗乡分管农业的干部陈幼匀很痛心。
铁门岗乡茅瓦屋村六角畈基地,是麻城乃至全省的中稻万亩高产创建基地,主要靠举水河泵站供水。但由于堤坝基础设施老化、淤塞,政府大量投入修复泵站抽水后,渠道底部大量渗水的现象仍很突出。
陈幼匀说,全乡基础水利设施,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目前普遍存在损毁严重、设备老化、管理不善等问题。
连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河道、渠道、堰塘被人为破坏损毁,大旱来袭后,铁门岗乡通过多渠道共筹集超过200万元,这些钱多用在了修复大型泵站等方面。
黄冈市是我省的农业大市,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方建华坦言,在农村基础水利设施这块还是“欠账太多”。
方建华告诉记者,大旱中,该市67个大中型灌渠的放水渠道淤积、萎缩现象非常严重。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灌渠设计总长7458公里,但不能通水的灌渠达3801公里,占到了51%;小型水库灌渠不能通水的里程数达2073公里,占到55%。“这些灌渠,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修建,萎缩的原因有些是自然垮塌、失修,有些是因修路、破坏性开发而损毁。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相比,我们的基础水利工程现状还是太落后了。”方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