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扶贫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0年10月15日14: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扶贫 扶贫工作 惠农政策 扶贫资金 扶贫攻坚 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项目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新华社信息呼和浩特10月13日电(记者张云龙 杨三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多来,我国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并在不断巩固提升,但目前面临的任务仍然艰巨,尤其是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拓展思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扶贫减困措施。

一、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效

在过去的西部开发10年中,我国运用多种扶贫途径使西部5700万贫困人口下降到了2370万人,减少近60%。国家扶贫办的消息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特别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20.4%下降到2009年的8.3%。

以西部人口最多的四川省为例,过去十年组织实施《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各级财政、各行各业、扶贫社团、社会各界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各类扶贫资金1000亿元以上。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性专项扶贫资金145.4亿元。在贫困地区先后开展了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社会扶贫、牧区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村道扶贫、沼气扶贫等扶贫项目,形成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惠农政策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参与的“大扶贫”格局。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全省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041.6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403.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5.2%下降6.3%。以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千百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一举全面解决,农村扶贫进入了一个低保救助和扶贫开发双轨运行的新阶段。2008年与2000年相比,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62元、增长2.4倍,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达到228元、增长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5元、增长1.2倍。

二、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严峻挑战

西部扶贫开发虽然成绩巨大,成效显著,但在新的10年当中,仍面临严峻挑战。目前的贫困户居住在交通闭塞、生存条件差的山区、革命老区,而且集中连片,贫困程度深,是扶贫工作最难啃的“骨头”。集中表现为:

一是部分地区贫困程度在不断加深。民族地区有的还处于“原始贫困”状态,部分农牧民至今仍过着“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原始农耕游牧生活;山区一些地方处于“土豆酸菜型”温饱状态,人畜混居现象还很常见。

二是返贫问题重。因灾因病、就医就学、市场波动、金融危机等,都导致相当部分人口返贫。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仅四川省藏区就有20万人返贫。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农房重建户户均负债约4万元、人均1.2万元。灾前部分农户已在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建房,地震后又继续负债重建农房,这部分群众负债更重、贫困程度更深。 

三是代际传递性凸显。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贫困,许多是暂时性的贫困,是一代人中阶段性的贫困,有时候一项大的政策、一个好的举措,甚至是一个有效的“偏方”,就可以药到病除。进入新世纪以来,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特点:持续性的、终身的、代际性的贫困,具有很强的传递性,解决起来难度很大。

四是贫困隐性化较强。虽然许多地方看上去解决了温饱,但事实上贫困隐性化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地区来自政府、统计部门的数字并不准确,部门公布的数字远远高于群众的实际收入,不能准确反映群众的贫困状况。近年来,大兴产业扶贫,在很多村都存在个别或几个富裕户,几家人的高收入一摊进人均,就造成几个村都脱贫的假象。

五是区域性突出。贫困问题重点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和偏远山区,这些地区“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特点十分突出。

这些情况表明,在前10年的扶贫开发基础上,今后的扶贫方式需要转换。要从“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问题,调整为发展产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要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支持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和转移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着力促进贫困地区区域发展,重点解决部分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改变贫困地区整体落后的面貌;着力支持贫困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扶贫开发的跨越式发展。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广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