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1550元扶贫新标准惠及更多人

2010年09月20日12:4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扶贫工作 扶贫 惠农政策 科学发展观 扶贫政策 扶贫战略 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重点 扶贫项目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谈新标准之下的扶贫开发

今年起,山西省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元的扶贫新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这一政策究竟会给我们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对山西省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山西省扶贫部门又将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9月初,本报记者专访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

旧标准已不合时宜 新标准"新"在哪里?

记者:为什么要实行新的扶贫标准?

刘昆明:作为一个动态概念,贫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贫困线标准过低,不但造成对实际贫困人口规模的低估,也导致贫困人群社会经济权利的丧失,使一些贫困人群无法享受到公共福利和改革发展成果。经济学上讲的"木桶效应",就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贫困线就相当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

记者:调整扶贫标准后,单从数字上看人数变少了,从2001年的437万变为现在的276万,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昆明:扶贫标准提高后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这正说明这些年山西省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扶贫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山西省有437万贫困人口,这其中有182万是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有255万是解决温饱还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扶贫开发的艰苦努力,无论是在整个国家还是在山西省,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都有了明显缓解。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更多的能力扶持贫困人群稳定脱贫,并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适时提出将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同时允许各地结合实际确定自己的扶贫标准。从山西省的情况看,确定1550元的这个标准是适宜的,这部分人口有276万。

记者:简单地说,扶贫新标准"新"在哪里?

刘昆明:一是扶贫范围对象的新变化。扶贫开发的对象由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调整为1550元以下的全部农村低收入人口,扶贫开发的区域由现在的57个贫困县逐步覆盖到全省所有的农业县(市、区),这将使更多的农村贫困群众有机会获得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二是扶贫开发任务的新变化。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是 "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在新的扶贫标准下,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调整为 "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这也说明扶贫开发的目标正在由集中力量解决温饱为主拓展为增加收入、提高能力、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三是扶贫战略格局的新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和多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行业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个以专项扶贫为导向,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正在形成;四是农村扶贫政策的新变化。目前,我国农村全面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开发扶贫与低保救助"两轮驱动"的新时期,这两项政策相应成为我国完整扶贫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扶贫要扶根 "输血"更"造血"

记者:根据山西省实际,结合袁纯清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下一步,山西省扶贫开发工作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思路?

刘昆明:贫困地区的发展不足是全省最大的发展不足,全省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贫困地区必须加快发展步伐。为此,在搞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着力实施片区开发工程。按照袁纯清书记提出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区域化布局思路,"十二五"期间实施70个片区产业开发项目;在现有32个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基础上,再选择确定200个左右的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扶贫专业合作组织,扶持他们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开发产业,走向市场。力争在今后5年内,每个片区都能形成1至2项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实施片区开发区域内的近2000个贫困村都能建立起一项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骨干产业,全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左右。

二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着力推进移民扶贫工作。完成百人以下山庄窝铺移民搬迁扫尾工作,将移民范围扩大到300人以下、实际居住人口不达一半的偏远山区贫困村,"十二五"期间移民搬迁25万贫困群众,帮助他们改变生存发展环境,逐步实现增收致富。同时提高移民扶贫补助标准,补助重点向最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移民扶贫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群众自发搬迁,向城镇转移,务工经商;扶持其他贫困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为进一步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加快贫困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

三是以整村推进为方式,着力扶持贫困村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根据我们的调查摸底,目前57个贫困县内片区开发规划难以覆盖和不宜实施移民搬迁的贫困村约有1400个左右,58个非贫困县内也还有500个左右的贫困村,对这些贫困村,要以村为单位,制定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村容村貌和社会事业全面改善的整村推进规划。通过产业开发、技术培训和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通过改善生活设施和村容村貌建设,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四是以科教扶贫为手段,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瞄准农村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这项工作从短期培训向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从注重培训数量向提高培训质量转变,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做到在城镇稳定就业;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教育扶贫覆盖面,资助更多考入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校和高中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特别是对贫困县考入全日制一、二本公办高等院校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做到保入学、全覆盖。

五是以大扶贫格局为机遇,着力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机关定点扶贫重点由抓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抓产业开发,开展包乡、包片帮扶,实行目标责任量化管理;按照袁书记讲话精神,尽快出台规模以上企业帮扶贫困村办法,落实好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实现企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双向互动、双赢互惠。到"十二五"末,力争使机关企业结对帮扶的贫困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鼓励和倡导富裕乡村结对帮带贫困乡村,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经营主体投资贫困地区,开发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拓宽生产门路,增加经济收入。

记者:扶贫资金是国家扶持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专项资金,大家一直非常关注。怎样才能把有限的钱用在贫困人口身上,这方面我们有哪些具体做法?

刘昆明:瞄准对象开展扶贫工作,是我们始终强调并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但过去我们有的地方在落实扶贫措施上确实存在"简单化"倾向,在使用扶贫资金上也确实存在 "普惠制"现象,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移民搬迁的补助上不分贫困程度、一律按人口平均安排扶贫资金,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改变。当前我们在57个贫困县组织开展的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识别确认贫困人口,瞄准对象开展扶贫工作,今后我们的扶贫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重点都要建立在这个工作平台上。这方面我们正在加大力度开展工作,比如现在正按照刘维佳副省长的要求,制定移民扶贫分类资助办法,并选择一些县开展试点工作,明年开始在移民扶贫工作中全面实行,彻底解决好 "搬出的是'富人'、留下的是穷人"问题。我们考虑明年搞"瞄准对象年",各项扶贫重点工作都要制定办法、强化措施,全面落实好扶贫开发特惠政策。总之,无论哪种扶持措施,都要体现扶贫政策的特惠性,都要做到进村入户、瞄准贫困人口进行扶持,都要最终让贫困人口受益。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的简单化,把扶贫开发的特惠政策变成贫富不分的普惠政策,把党和政府给"穷人"办事的钱真正花在穷人身上。

记者:资金被称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实践中,我们如何有效拓宽扶贫资金渠道,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刘昆明:扶贫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我们工作的主要问题。这些年我们各级扶贫开发投入有了较大增加,但与完成扶贫开发的艰巨任务还有很大差距。这方面我们计划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争取加大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省级财政扶贫投入要随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应提高;二是强化扶贫资源整合。鼓励县级政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扶贫部门要着力打造扶贫开发的有效平台,吸引各行各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共同努力做好这篇大文章;三是要创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扶贫资金使用的长效机制。总结推广财政扶贫资金有偿滚动使用的好做法,有序扩大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逐步建立起扶贫资金"滚动使用、长期受益"的良性循环机制,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到户贴息贷款改革和小额信贷担保平台建设,鼓励贫困地区群众使用信贷资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坚持和完善扶贫资金专户制、报账制和扶贫项目公告、公示等监管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的高效、安全使用。

富裕县戴"穷帽"现象 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记者:这些年贫困地区有一种"戴贫困帽子光荣、保贫困帽子有理"的观念误区,你认为今后扶贫开发中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存在?

刘昆明:应当承认我们绝大多数贫困县的经济发展实力还很弱,群众生活也还很困难。但你说的情况在我们的一些贫困县确实存在,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这一方面是因为贫困县除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外,还可以享受包括转移支付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大家自然要争当贫困县;另一方面也与我们考核贫困县工作机制的不完善有关,从而产生了一种政策的异化。解决好这个问题,重点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逐步制定实施相对扶贫标准。就是说无论一个县经济怎么发展,凡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定幅度的农村人口,都属于扶贫对象,实现扶贫工作目标由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向有效控制和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的转变,彻底纠正越扶贫,贫困县就越不想把农民收入搞上去,越不想把贫困人口减下来的工作导向;二是完善扶贫开发激励机制。就是要锁定增收富民目标,坚持加快发展导向,调整完善扶贫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对增收幅度大、发展速度快的贫困县加大资金项目扶持力度。谁增收幅度大对谁扶持多,谁发展速度快对谁支持力度大,着力解决贫困县"压人均收入、保贫困帽子"的问题,营造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浓厚氛围。

记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持之以恒抓紧抓好。对此你能谈一下这方面认识和体会吗?

刘昆明:过去,我们确实有些人认为扶贫开发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我从事扶贫工作的这些年,也经常有一些人跟我讲:现在国家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扶贫工作不是那么重要了,甚至可以不搞了,这说明我们对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宣传得还很不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其实,减贫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这些年我们的扶贫开发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绝对贫困现象只是明显缓解,并没有完全消除。据统计,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率相当于其它地区的5倍左右。而我们现在剩余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就居住在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滞后、产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生产生活条件更为恶劣的地区,因为自然灾害的打击,因为就医就学的压力、因为市场不断的波动,致贫返贫现象十分严重,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稳定脱贫问题,必须付出更加长期艰苦的努力。

大量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经济社会越发展,越要关注贫困问题;发展速度越快,越要关注发展的不平衡。目前,我国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拉大,相对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如果我们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群体不给以扶持和帮助,这部分人就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掉队,就会引发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压力。与绝对贫困现象相比,相对贫困将伴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从这个角度讲,扶贫开发承担的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更为长期艰巨。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

(记者 赵建军)

相关链接

山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至1985年,山西省大力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短短的7年间,全省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农村贫困人口也由改革初的近1000万人减少到450万人左右,农村贫困问题得到大大缓解。

第二个阶段为1986年至2000年,通过加大人财物专项投入推进扶贫,贫困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2000年,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到2000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减少到437万,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182万,低收入人口255万。

第三个阶段为2001年至今,初步形成"大扶贫"格局。这一阶段,山西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扎实开展整村推进、移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四项重点工作,全省贫困人口由437万减少到259万,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减少到55万,低收入人口减少到204万。

新华山西快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XHSX至10658000订阅

新华山西手机报:联通用户编辑短信XHSX至1065573888订阅 新华掌上山西:电信用户编辑短信XHSX至10659601订阅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