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机构反应平静
民政部通报,截至6月23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524.78亿元,实际到账款物510.78亿元,未到账金额为14亿元,到账率达到97.3%。
对于14亿元未到账金额,究竟系哪些单位和个人,两家中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未能给予《中国新闻周刊》详细答复。
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为民政部部属社团,也是国内接受捐款的主渠道。两家慈善机构都在北京设有总会,并在地方设立省、市、县级三级相关机构。
截至6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含红十字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累计接收款物合计分别达到47.35亿元、约7.83亿元。其中,中华慈善总会的到账率已经达到97%左右,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表示,未到账的部分基本为按捐赠约定,将计划在重建阶段定期投入的款项。
但民政部以及上述两家机构,均未公布企业及个人捐款未到位的具体情况。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慈善事业协调处处长郑远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民政部目前正在进行区分个人和企业的捐款的统计工作。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宣传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红十字会每天会收到数以万计的捐款,统计工作相当复杂,本着对捐赠人负责的态度,在尚未完全统计清楚之前不宜公布。
但实际上,捐款不能完全到位的情况的确存在。据《枣庄日报》报道,截至6月4日,承担援助四川3000套活动板房的57家当地企业中,尚有27家没有认捐。
1998年,中国南方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国众多企业慷慨捐助,承诺6亿元募捐款,最终有一半没到位;2008年初南方雪灾,外界承诺向湖北省捐款1.06亿元,实际到账为7383万元。
相关法律不健全,被认为导致企业捐款难以完全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法研究室主任孙宪忠指出,尽管按2008年4月28日民政部公布实施的《救灾捐赠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承诺的捐赠不交付,接收机构有追缴的权利,同时以适当的方式告知社会。但是中国的民法通则里关于赠与的规定还只局限于公民之间的赠与行为,并不包括这种公益性的捐赠。因此,现在对于这种捐款不兑现的行为暂时还属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对于企业捐款未到位情况,一些政府部门及慈善机构反应平静。
6月18日,商务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信息称,由于“一些企业的捐赠要选择适当具体对象和捐赠渠道,企业所承诺的款物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落实到位。”
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表示,对认捐之后款项不能及时到位的企业,除了适时催捐之外,也应该适当保护企业投身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尽量避免伤及感情。
善款如何使用受关注
据民政部通报,截至6月20日,民政部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156.09亿元。这些捐款如何管理、使用备受关注。一些捐款企业和个人要求全程参与、监督捐款使用情况,成为一些企业捐款到位谨慎的理由之一。
联合利华新闻发言人曾锡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联合利华将慎重选择重建项目,确保钱用在刀刃上。6月20日,曾锡文在四川洪雅县考察希望小学项目选址时,看过当地提供的学校设计图纸后,认为学校大门以及门卫室过于讲究排场。他建议要把更多资金用在提高教学楼的建筑质量标准上。
目前,民政部目前下拨捐款的依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依据定向,即尊重捐赠人的意愿,有地点、有项目地下拨;二是对于非定向的捐赠资金,在原则上鼓励主要用于恢复重建。
一些企业捐款往往希望用于特定项目建设。按惯例,企业确定某慈善赞助的项目后,会成立专项基金,以确定慈善行动的施行方案,分阶段执行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所承诺的捐款数目,往往是分批到位。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对于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总体上管理的是很好的。现在出现的问题,一个是管理上的问题,比如说统计存在误差,有的地方物资折价不是很准确、标准不是很统一。也有的个别地方由于抗震抢险阶段过后,出现捐赠物资和灾区实际需要的物资在结构上不相匹配。个别地方的个别人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问题。”
会上,监察部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表示,对贪污挪用、挤占截留抗震救灾款物的,要发现一起,查办一起,决不姑息,严肃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