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西南科技大学绵阳校区体育馆内,居民们排队领补贴。记者 蒲东峰
昨天,随着唐家山堰塞湖解除危险,绵阳市民结束了头顶悬湖的日子。为了在这个可以预见的天灾中不让百姓伤亡,5月29日,涪江沿岸20余万人撤离,绵阳城6万余人躲到山上。
“采取人员转移避险的方式解决堰塞湖隐患,在我国抗震历史上前所未有。”温家宝说。
其间,沈家坝东街的3个社区居委会主任带着6000余名社区居民,住到了万博学校的操场上。在各种矛盾不断发生和解决中,他们探索和改进着万人大转移的日常生活模式。
万人大转移
“地震没把房子震垮,水灾却让我住了这么久的棚棚。”6月9日中午,85岁的黄顺乾拄着拐杖,摇着蒲扇,坐在人群熙攘的万博学校礼堂里,等着社区主任杨茂宣。他旁边放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包沙琪玛、半瓶矿泉水、一盒藿香正气胶囊。
礼堂旁边的篮球场和足球场里整齐地搭着近千顶帐篷,里面集中居住着沈家坝东街和北街的数万名转移居民。
每个帐篷都编了号,黄顺乾和其余6个人住在东街-11的帐篷里。他离开的家,在沈家坝东街社区富乐小区3楼。
沈家坝地区,紧邻涪江东岸,是绵阳城区地势最低洼的地方。
5月30日下午4点,黄顺乾正在家里闲坐,孙子推开门,喊“撤离了,撤离了”,搀着他就往外走,顺手拎起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口袋,里面装着四瓶水、一把雨伞和一些干粮。
街上已经有很多人,一辆公交车等在小区门口。孙子拉着他挤上了车,一个年轻人给他让了座。
1个小时零15分钟,3辆公交车不断往返,将沈家坝东街的6000余名居民按5天前安排好的路线,转移到富乐山白云洞安置点,住进部队官兵和志愿者搭起的帐篷里。
黄顺乾在这里住了6个晚上。
第7日,绵阳下雨。在雨水的助推下,唐家山堰塞湖水溢出坝顶,缓缓流向涪江。白云洞的帐篷搭在土地上,全都漏了雨。沈家坝东街的千余名居民,再次转移到2公里外的万博学校操场上。
3个人的居委会
杨茂宣实在太忙了。
他是沈家坝东街社区的居委会副主任。沈家坝东街社区下辖18个小区,8个单位,户籍人口10050人,外来人口4000多人。堰塞湖悬在头顶后,一半居民选择到外地投亲靠友,6000多人住到集中安置的帐篷里。
这个小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只有杨茂宣、周建国和朱琼华3个人。绵阳市政府的所有决策,通过区县、街道办事处的层层会议,最终传达到社区。3个人承担了万人大转移的所有细节工作。
5月25日,接到要转移的通知后,3个人分了工,书记兼主任周建国负责全面工作,副主任杨茂宣负责治安和群众疏散,唯一的女性朱琼华负责最需细心的物资发放和管理。
群众来办事,却并不管分工,年龄最大的杨茂宣和社区居民最熟悉,大家有什么事都找他说。上千人集中居住在一起,每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安置点最打头的一个帐篷里,杨茂宣低头抽着烟,一边接待反映问题的群众,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这么多工作,只靠我们3个,肯定不行,也做不细。”杨茂宣说,他并不是个只知道卖体力的人,转移工作开始前,他就和同事们想好了对策。
几十名社区积极分子被发动起来,每栋楼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楼里所有居民的转移、物资发放、政策的传达以及情绪安抚。
最新播报:四川汶川8级地震 I级应急响应 [亲历/目击/感人故事] [捐助热线]
四川汶川地震各地伤亡汇总(实时更新) 何时能预测地震 [寻亲资讯] [防疫]
[如何收养孤儿/收养条件/电话] [怎样获得保险救济] [“救灾语录”]
[不可抗力致民事违约怎么办] 聚焦堰塞湖泄洪进展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解读:遵循六项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