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绵阳5月31日电 (记者王伟健、赵亚辉)到5月31日晚12时,随着泄流槽收尾工作的完成,唐家山堰塞体抢险全部完成。到6月1日中午12时,现场人员将全部撤走。
31日晚8时,记者在唐家山堰塞体一侧的山坡上看到,一条土黄色的沟渠围绕着堰塞体的左侧,除了靠近堰塞湖处的泄流槽仍有两台挖掘机和两台推土机在施工外,现场其他的机械都已停工,并统一停放在一处高地上。
据介绍,唐家山堰塞体抢险施工共完成土石方13.55万立方米,道路疏通17公里,场地平整14040立方米,投入兵力1021人(前方621人,后方400人)。这样,唐家山堰塞体抢险工程全部完工,比预定时间提前5天。前线总指挥、武警水电指挥部副主任岳曦介绍,修建的泄流槽上方宽约50米,底部宽约8米,最深处约13米,平均深12米,底部海拔高为740米,超过堰塞湖水面6米。
泄流方案将不采取爆破,而采用从泄流槽自然流出的方式。岳曦称,由于余震不断,堰塞体两边山体仍在滑坡,同时,堰塞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经过高速滑移的土石结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采用爆破,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既定目标下,尽可能降低它的高程,让水流随着水位上涨自动流入泄流渠。
岳曦预计,如果不下雨,堰塞湖水位每天大约上升2米,这样,3天之后,随着水位上涨,湖里的水就可以从这个导流明渠自然流出了,因此不准备采取爆破手段。
为监测泄流时的水位以及采集水文数据,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建立了宽带无线监测系统。据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所长封松林介绍,宽带无线监测系统通过上游和下游的3个摄像头,将采集的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到后方指挥部,可实现无人监控,成为人员撤离后对大坝的主要监控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