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制图:蔡华伟
我国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发布
今年老年人口将突破两亿
投入大量资金的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服务对象尚不是最需服务老人
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近日出版。根据蓝皮书,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拐点
蓝皮书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高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2012年已达3600万人,2013年将增长到3750万人。慢性病老年人2012年已达0.97亿人,将在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
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凸显
蓝皮书指出,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2012年全国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约有2300万人。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
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更加突出,2012年约有5000万人,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亟待关注。同时,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三成以上老年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少数老年人被非法组织利用,不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
顶层设计滞后、瞄准机制欠缺
蓝皮书指出,顶层设计滞后、瞄准机制欠缺成为阻碍老龄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仍然主要是依靠民政、卫生、老龄等少数几个部门来推动,政策涉及范围小,实施力度弱,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不密切,这是导致我国现有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主因。
瞄准机制欠缺,使得政府定位不清。政府“介入过多与投入不足”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并存,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大部分却是健康和经济收入条件较好的老人。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3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失能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即有597.6万失能老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但目前护理型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中仅有15%左右以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为主,远不能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老年人医疗需求未被有效满足
蓝皮书指出,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而保障服务能力与之不相适应,这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一个严峻挑战。总体来看,适合老龄社会要求的专业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老年卫生服务资源不足。目前,全国老年病医院有61家,其中三级医院只有1家,二级医院19家,一级医院18家,其他为未评级医院。
与老年健康紧密相关的康复医院全国有265家,其中城市地区219家,农村地区只有46家。全国有护理院41家,全都集中于城市地区,县及县以上护理医院只有11家,护理站全国有65家,其中城市地区59家,农村地区只有6家。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仍存在差距。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中“老无所医”的担忧心理仍较为普遍。2010年,近六成的农村老年人担心无钱看病,与10年前相比,不降反升。(记者 潘 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