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式转变缘何未与人口素质提高同步

2011年05月09日11:2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口素质 发展方式 五普 贡献率 悖论 GDP增长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大学文化

人口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一般来说,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加速。也就是说,人口素质提高将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国人口素质提高的速度,要远远大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并未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初步数据显示,在我国的13.4亿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亿人。这个数据同2000年“五普”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大幅上升为8930人。此外,我国目前尚有文盲人口5.5千万,同“五普”相比,文盲人口大幅减少3千多万人,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

应该说,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说明十年间我国人口的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劳动者收入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

然而,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种端倪:

首先,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角度来衡量。2000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对GDP的贡献率分别是4.4%、60.8%、34.8%。2010年演变为10.1%、46.9%和43.0%。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上升了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格局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

其次,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分析。2000年,消费、投资和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8%、21.7%、14.5%。2010年,三者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变成了37.3%、54.8%和7.9%。可以清楚地看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大幅下降了23.5个百分点,而国民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十年间飙升了33.1个百分点。投资推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向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远未实现。

最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速度缓慢。中国能源研究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耗强度是日本5倍、美国的3倍。

之所以出现这种人口素质提高和发展方式转变迟缓的“悖论”,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在要素市场上,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均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分割现象,阻碍了高素质人才和知识的最优配置。在商品市场上,市场竞争的不充分竞争、垄断力量的强大同样妨碍了人才和知识价值的充分发挥。

因此,要使人口素质提高和发展方式转变相协调,必须加快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提高要素市场的配置效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这样才能使经济发展进入人口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性循环之中。

(重庆时报 李长安)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重庆时报